12.為什麼讀書(1 / 2)

12.為什麼讀書

青年會叫我在未離南方赴北方之前在這裏談談,我很高興,題目是為什麼讀書。現在讀書運動大會開始,青年會揀定了三個演講題目。我看第二題目怎樣讀書很有興味,第三題目讀什麼書更有興味,第一題目無法講,為什麼讀書,連小孩子都知道,講起來很難為情,而且也講不好。所以我今天講這個題目,不免要侵犯其餘兩個題目的範圍,不過我仍舊要為其餘兩位演講的人留一些餘地。現在我就把這個題目來試一下看。我從前也有過一次關於讀書的演講,後來我把那篇演講錄略事修改,編入三集文存裏麵,那篇文章題目叫做《讀書》,其內容性質較近於第二題目,諸位可以拿來參考。今天我就來試試為什麼讀書這個題目。

從前有一位大哲學家做了一篇讀書樂,說到讀書的好處,他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意思就是說,讀了書可以做大官,獲厚祿,可以不至於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輕的漂亮太太(台下哄笑)。諸位聽了笑起來,足見諸位對於這位哲學家所說的話不十分滿意,現在我就講所以要讀書的別的原因。

為什麼要讀書?有三點可以講:第一,因為書是過去已經知道的智識學問和經驗的一種記錄,我們讀書便是要接受這人類的遺產;第二,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第三,讀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應付環境,並可獲得思想材料的來源。我一踏進青年會的大門,就看見許多關於讀書的標語。為什麼讀書?大概諸位看了這些標語就都已知道了,現在我就把以上三點更詳細的說一說。

第一,因為書是代表人類老祖宗傳給我們的智識的遺產,我們接受了這遺產,以此為基礎,可以繼續發榮光大,更在這基礎之上,建立更高深更偉大的智識。人類之所以與別的動物不同,就是因為人有語言文字,可以把智識傳給別人,又傳至後人,再加以印刷術的發明,許多書報便印了出來。人的腦很大,與猴不同,人能造出語言,後來更進一步而有文字,又能刻木刻字;所以人最大的貢獻就是過去的智識和經驗,使後人可以節省許多腦力。非洲野蠻人在山野中遇見鹿,他們就畫了一個人和一隻鹿以代信,給後麵的人叫他們勿追。但是把智識和經驗遺給兒孫有什麼用處呢?這是有用處的,因為這是前人很好的教訓。現在學校裏各種教科,如物理、化學、曆史,等等,都是根據幾千年來進步的智識編纂成書的,一年,兩年,或者三年,教完一科。自小學、中學,而至大學畢業,這十六年中所受的教育,都是代表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得來的智識學問和經驗,所謂進化,就是叫人節省勞力,蜜蜂雖能築巢,能發明,但傳下來就隻有這一點智識,沒有繼續去改革改良,以應付環境,沒有做格外進一步的工作。人呢,達不到目的,就再去求進步,而以前人的智識學問和經驗作參考。如果每樣東西,要個個人從頭學起,而不去利用過去的智識,那不是太麻煩嗎?所以人有了這智識的遺產,就可以自己去成家立業,就可以縮短工作,使有餘力做別的事。

第二點稍複雜,就是為讀書而讀書。讀書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讀書不能讀書,要能讀書才能多讀書。好比戴了眼鏡,小的可以放大,糊塗的可以看得清楚,遠的可以變為近。讀書也要戴眼鏡。眼鏡越好,讀書的了解力也越大。王安石對曾子固說:“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所以他對於本草、內經、小說,無所不讀,這樣對於經才可以明白一些。王安石說:“致其知而後讀。”

請你們注意,他不說讀書以致知,卻說,先致知而後讀書。讀書固然可以擴充知識;但知識越擴充了,讀書的能力也越大。這便是“為讀書而讀書”的意義。

試舉《詩經》作一個例子。從前的學者把《詩經》看作“美”“刺”的聖書,越講越不通。現在的人應該多預備幾副好眼鏡,人類學的眼鏡,考古學的眼鏡,文法學的眼鏡,文學的眼鏡。眼鏡越多越好,越精越好。例如“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我們若知道比較民俗學,便可以知道打了野獸送到女子家去求婚,是平常的事。又如“鍾鼓樂之,琴瑟友之”,也不必說什麼文王太姒,隻可看作少年男子在女子的門口或窗下奏樂唱和,這也是很平常的事。再從文法方麵來觀察,像《詩經》裏“之子於歸”,“黃鳥於飛”,“鳳凰於飛”的“於”字,此外,《詩經》裏又有幾百個的“維”字,還有許多“助詞”、“語詞”,這些都是有作用而無意義的虛字,但以前的人卻從未注意及此。這些字若不明白,《詩經》便不能懂。再說在《墨子》一書裏,有點光學、力學;又有點經濟學。但你要懂得光學,才能懂得墨子所說的光;你要懂得各種智識,才能懂得墨子裏一些最難懂的文句。總之,讀書是為了要讀書,多讀書更可以讀書。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讀書,怕讀難書。越難讀的書我們越要征服它們,把它們作為我們的奴隸或向導,我們才能夠打倒難書,這才是我們的“讀書樂”。若是我們有了基本的科學知識,那末,我們在讀書時便能左右逢源。我再說一遍,讀書的目的在於讀書,要讀書越多才可以讀書越多。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