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意在東地區衛所製度施行統,明朝立“悉郡縣,以為軍衛”,將前設置的州府全部撤銷製為各級都司、衛、所。明朝在其統間,後在東地區設立了三個都揮使司,分是:遼東都司、大寧都司、奴兒幹都司。奴兒幹都司裁撤前,遼東都司轄區大體相當於現遼寧。大寧都司轄區為河長城以的木倫河、老哈河域(隋唐時契丹人活動區域)。奴兒幹都司轄區最為遼闊,包括東地區中部以及外興嶺在內的廣大區域。通過三個都司及其所屬各級衛所,個東地區明朝納入到統體係中。
明朝在消了東地區的州府建製後,為能好地管轄東地區各個地方,在原有軍事職能外,明朝又賦予了東地區各都司、衛、所管理地方政務的諸多職能。都司、衛、所各級軍官也由此可以統管轄區內各項軍政事務。明代,東地區衛所本區於內地純軍事概念衛所之處,就在於東地區都司、衛、所能夠兼管地方政務。史籍文獻考,除軍事事務外,明代設於東的都司、衛、所署理政務內同於內地州府縣衙,主要劃為項分是:勸督農桑、征賦派役、興辦育、管理民間貿易、處理民間及軍隊司法訴訟、賑濟災荒。
勸督農桑。東地區部農耕開發較早。明初時就已是沃野裏士民以農為業,耕稼為塞上特大之利,故而上至都司下至衛所無不講求“勸農”。遼東都司曾頒令獎勵耕荒,“各荒屯曠土,能自開墾者,悉蠲其賦”。各衛所也都有專管農田糧禾桑麻事務的官員,負責勸督農桑耕種,一旦出現曠土各衛所還會廣招民人懇田開荒。洪武時,遼東都司轄有屯田310餘萬畝,其中民屯220萬畝,軍屯90萬畝。到建文時,遼東鎮屯田產糧至躍居鎮之首。
征賦派役。為大明國土自然要承擔征賦派役。以遼東都司為,遼東都司轄有數萬畝屯田,又有綿長的岸線和廣闊的蘆蕩,年額征稅糧36.49萬石,額草377.04萬多斤,魚稅銀635兩。各種課稅征榷全由衛所承當。各衛所中有的是由戶官、戶官經征課稅,也有特意設置稅課司專門負責署理賦稅事宜。除了征賦稅外各衛所還兼有派役職能。各衛所官員查戶口、審定貧富以便酌量派征徭役的輕重,同時負責地方民眾差徭的組織排。
興辦育。作為東地區漢人主要聚居地,東地區部長浸著漢文明的濃熏墨染。明朝自建立起便開始大力興文重,秉承朝廷旨意遼東都司興建了眾多學堂、學院。史載,洪武十四年(公1381年),遼東都司興建遼東都司學堂,弘時擴建成四齋,嘉靖時增置尊經閣五間。不止上述學堂、學院,遼東都司還興建了都司學宮和文廟等學機構。除了都司下屬各衛所也在大力興建衛學、書院數量要多。各衛學下設衛屬訓導專門負責處理務,至於各學堂、學院的行政管理則歸由各衛軍官直主。各項學經費也由各衛承擔,有關財務開銷亦屬各衛經理。幾經大規模擴建遼東都司學規製愈發善,學生數量也逐年遞增。正德年間,遼東都司學“人盛,規製備”,水準已達至全國其它“十三府學”水平。
管理民間貿易。管理經貿是地方政府一項重要職能,全同內地州縣衙門,東地區各衛所會不時派出官員胥吏巡查市肆經營場所,管理民間業活動特是農貿市場易。當時遼東民間貿易涉及範圍很大,既有擺攤市又有較大店鋪。來往的各地賈都雲於此,包括:糧、棉、絲、、茶、鹽等各貨時積貿易十分興盛。作為管理者都司衛所對民間貿易的幹預程度非常大,體管轄內涉及疏通換、校正和檢查度量衡、估定物價、抽稅等。在都司衛所管轄的各種貿活動中,有兩項貿易是都司衛所最為關注的。一個是與民生關係甚密的糧食易,衛所在其中投入的管理人數和耗費的精力最多。另一個就是與東地區蒙古人、女人進行貿易的專門市場,又稱“馬市”。為障馬市貿易有序運行,奉都揮使司之命各衛所都會派專人常駐馬市以維市場秩序。並按日登記買賣雙方人數、姓及其納稅情況,依照章程劃定各販易位置、處理買賣糾紛,按比抽稅銀,定彙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