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軍占據廣寧時,監軍高邦佐、監軍邢慎言曾力勸熊廷弼馳救廣寧,定孫功叛亂。熊廷弼卻沒有廣寧進兵一步,高邦佐見終未能成於悲憤中自縊而死。也有多人責熊廷弼坐視廣寧丟失而不救。著名學閻崇年老師就認為王貞棄廣寧,城內守軍尚有一萬六千餘,且“守禦具甚設,即賊至城下,未必可攻而入也”。而熊廷弼在軍中威信素來甚,要有一支可靠兵馬助應該是可以定叛兵的。筆認為熊廷弼在當時況下無法收複廣寧。有兩點:一、熊廷弼確有威信廣寧軍一隸屬於王貞轄,級軍官任用士兵熊廷弼無從插手。尤在已決定跟隨孫功投降的叛軍中,能有多少士兵會仰慕熊廷弼的威名而投誠哪,這真難說!二、熊廷弼也確實有一支人馬,可這支隸屬熊廷弼揮的軍隊有區區千人。如單薄兵力如何保證定能迅速出擊擊敗業已控廣寧全城防的叛軍哪!須後金軍雖說尚在二百裏的堡,要努爾哈赤熊廷弼在廣寧叛的消息。參照後金軍在薩爾滸戰中的應速,後金軍必會迅速出現在熊廷弼身後。如若時熊廷弼仍未拿下廣寧,熊廷弼將士必將死無葬身地。於以上兩點,筆認定廣寧失守已無法挽,熊廷弼這才決棄的。
廣寧以南仍有諸多軍堡據點,熊廷弼為何不憑借這軍堡繼續抵抗哪,至少也可以阻敵於山海關啊!就連王貞狼狽逃離廣寧後也曾議熊廷弼收集散兵,堅守廣寧城與山海關間的寧遠和屯。而問答案是熊廷弼對王貞的複,“晚矣,不受紿募戰,不撤廣寧兵於振武,當無今日。時瓦勢,誰與為守”。於王貞在軍務上的疏懈慢怠一列決策失誤,再上廣寧戰慘敗已徹底摧垮遼軍士氣。比於清撫、開鐵、遼沈時軍將士尚能奮力與敵一搏。而今眾多將士竟會附從孫功叛逆,獻廣寧城迎降,這就是軍士氣土崩瓦的鐵證。即便搜集散兵遊勇,一群驚魂喪膽的潰兵又如何能戰。
在熊廷弼來比於不切實際的抵抗,還有一項更為緊迫的宜急需。就是護送數十萬計難民安全退入山海關,以免這百姓慘到後金屠殺和奴役。用熊廷弼的話講,即“唯有護百萬生靈入關,勿以膏鋒鏑足矣!”熊廷弼為自己統領的千人馬全交王貞殿後,同時又全資一律燒毀堅壁清野以遲滯後金軍行動。,後金軍追擊王貞人二百裏終不食而撤還。二十六日,在熊廷弼揮疏導下,數十萬計遼難民南順撤入山海關。隨著朝軍民全麵撤退,後金繼占領鎮廣寧又連占領朝棄的遼十餘座城堡。奪取遼後努爾哈赤下令,將遼河以尚未撤離的百姓盡驅至遼河以東。
廣寧戰以朝慘敗而告終,遼河以廣闊土地幾乎全淪喪,丟失遼對朝影響大。首,後金切斷了與遼比鄰的蒙古同朝聯,間促蒙古倒後金。據《清史稿》記載,廣寧攻陷後,“蒙古厄魯十七貝勒來附,上宴勞,授職有差。喀爾喀同來歸”。,繼遼河以東淪陷再失遼河以,朝徹底喪失了對整個遼東地區統治。如朝繼任遼東經略王在晉言,“東一壞於清撫,二壞於開鐵,壞於遼沈,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壞為殘局,至於壞,則棄全遼而無局。退縮山海,再無可退”。再,朝遼東乃拱衛北京的一要戰略防線。遼東淪喪猶如折斷朝一臂膀。後金據有全遼東疆土在促進自身權穩固同時,還可過遼隨時威脅山海關也是大京師的後屏障。幾點,廣寧慘敗後,朝統治集團既是震驚不已又震怒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