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跳出脈診看脈診 第一章(1 / 3)

上編.跳出脈診看脈診 第一章

脈診:中醫秘而不宣的法寶

中醫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在同疾病鬥爭過程中,反複實踐、認識所積累起來的經驗醫學。中醫將診斷疾病的方法總結為“望、聞、問、切”,這些診斷方法已成為辨證施治不可缺少的依據。其中,“切”是指切脈診斷疾病,即脈診,脈診一直被曆代醫家廣泛重視和運用。《黃帝內經》有雲:“色脈者上師所秘。”意思是說,那些高層次的醫生們對診脈的方法從來都是當作法寶一樣秘而不宣。

2010年9月,應廣州某大學邀請,我講了一周脈診入門的基礎課,同學們十分興奮。

小張站起來問:“陳老師,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曾提到中醫脈診,有的醫生用三根手指就能將病人的病況診斷出來,脈診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影視作品中的描述有時會存在一些誇張的成分。現實生活中,脈診的意義在於根據脈搏的常與變來測知人體的健康狀況,即以常人無病的平脈來分析患者的病脈;根據病脈來推斷和探討病在何經何髒、屬寒屬熱、在表在裏、為虛為實,以及疾病的進退、預後等。以正常狀態衡量變化狀況可以了解機體疾病的發生、變化。”

“脈搏是怎樣生成的呢?”小張問。

“脈搏的生成首先是因為心髒一張一縮的跳動,脈為血脈,源出於心,而脈搏是心功能的具體表現;其次是因為血管的縮張,當血液來時,壅遏血管則脈管必然擴張,血液過後則脈管回縮,其脈管的一張一縮引起波動,再加上血的流動以及脈氣的推動,因而形成了脈動。血在脈中,隨氣運行,而脈搏的產生是始於腎間動氣,生於胃中穀氣,心髒、血管、血流、脈氣四者結合,形成血行往複,脈動不息。”

“為什麼診脈可以得知患者的病情呢?”小張問道。

“在生理上,五髒六腑之氣無不通於血脈,因此,當髒腑生理發生變化,便會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脈動亦必發生變異。也就是說,在機體內髒之間以及與外界環境之間保持相對平衡的時候,脈搏的跳動就會不浮不沉、不疾不徐、充盈勻整、節律調勻、一息四至,是為常脈,這表示了機體生機活潑,健康無病。如機體遭受外邪的侵擾,致使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就會發生疾病,形成病脈。外界環境發生改變,可以使機體氣血、陰陽、髒腑功能發生異常。也就是說,從脈搏的變化可以了解疾病屬寒屬熱、為風為暑……如風邪為患則脈浮,暑邪為患則脈虛,寒邪為患則脈遲,熱邪為患則脈數,都可以作為診斷外邪為病的客觀依據。

“內因方麵,每當人的精神活動發生改變,破壞了體內的正常生理功能,就會產生疾病,形成病脈。精神的改變可以導致機體的陰陽、氣血、髒腑生理功能發生異常,產生疾病。即,從脈搏的變化中,可以了解正氣的盛衰、氣血的盈虧……如過喜則脈緩,暴怒則脈急,大恐則脈沉,悲傷則脈短,血少則脈澀,氣盛則脈實,都可作為診斷內傷疾病的客觀依據。

“總之,脈診的意義在於考氣血的虛實,參陰陽的盛衰,探內髒的病變,以便了解邪正的虛實,決定五髒功能上有哪些偏差,為診斷指出方向,為治療找到依據。”

曆史長河中的脈診

“學脈法,要了解它的起源、意義和運用方法,這是因為學術本身存在著繼承性;為了把脈學推向新的階段,了解它的淵源與發展,對啟發我們的思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講解道。

一、脈診創始人——扁鵲

中國切脈法的文字記載首見《黃帝內經》,但切脈診病早在《周禮》上就有“以五氣(聞)、五聲(問)、五色(望),視其死生,兩之以九竅之變,參(切)之以九藏之動”的記載。至於古代脈診的創始人,一般公認為是扁鵲。不僅司馬遷這樣說,戰國時的韓非在他的著作《韓非子》一書中,也有類似記載,此後漢初劉安及稍後的桑弘羊都曾提到:“扁鵲撫息脈而知病所由生。”由此可見,扁鵲是運用脈法診斷疾病的第一位代表人物。

扁鵲是秦越人的尊稱,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渤海郡(今河北省任丘市)人,至今流傳著扁鵲起死回生的故事。扁鵲經過虢國,聽說虢太子“暴厥而死”,覺得可疑,於是入宮查看太子“屍體”。扁鵲經過診斷,認為虢太子得了“屍厥”症,讓徒弟子陽用針刺太子的百會穴,一會兒,太子蘇醒。經藥、針、熨並用,太子20天就恢複健康了。扁鵲為虢太子治療“屍厥”症時就巧妙運用了“四診”,進行觀形、察色、切脈,如“入診太子,當聞其耳鳴(聞——聽聲)、而鼻張(望——望色),循其兩股以至於陰,當尚溫也(切——切脈)”。這是扁鵲通過切脈來了解虢太子脈搏仍在跳動,不過由於“陽脈下遂,陰脈上爭”而導致脈象已紊亂不整了。這可能就是司馬遷說“至今言脈者,由扁鵲也”的根據。

在中國切脈史上,運用脈法診斷疾病的醫師還有漢代的民間醫生淳於意。他是臨淄(今山東省臨淄)人,大約生於公元前216—前150年,曾做過齊國的太倉長。淳於意雖然沒有直接給後世留下醫學著作,但司馬遷作的傳記中記載他是一位注重脈法的醫學家。如《史記》所載淳於意的24例《診籍》和一例疾病分析,就記載了浮、沉、數、弦、緊、滑、澀,堅、實、長、大、小、弱、平、鼓、靜、躁、代、散等19種脈象,還提出了內關、番陰、番陽、並陰、並陽等絕脈,這樣集中地記載脈象在公元前2世紀以前的醫學文獻中是很少見的。他一生治病十分重視脈診,還將脈學精心傳授給弟子,為脈學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二、脈法最早記載於《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最早的醫學專著,它是一部偽托黃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區等論醫的書籍,是一部以對話形式編寫成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成書年代大致是我國戰國至秦漢時期,它包括《素問》、《靈樞》兩部分,各九卷,共162篇。該書內容豐富,從基本理論、疾病描寫、診斷治療,到攝生、針灸等無所不包。至於診法,《黃帝內經》基本上概括了後世所謂“四診”的內容,但其具體方法則缺乏統一,內容也顯得零亂,這反映了一種新技術在開始發明與發展時尚未定型化的情形。關於《黃帝內經》所載診法,大致有:

01 脈診的部位有哪些

(1)

動脈診法:由於十二經中皆有動脈,所以最初診脈法是十二經都要診察,以便了解十二經的動靜。

(2)

三部九候法:從《素問·三部九候論》的記載中可以知

道,人體有三部,部有三候,三部九候可以用來決斷死生,處理百病,從而調治虛實,祛除病邪,這是一種遍診法。上部天,即兩額太陽脈處動脈;上部人,即耳前耳門穴處動脈;上部地,即兩頰大迎穴處動脈;中部天,即兩手太陰氣口、經渠穴處動脈;中部人,即兩手少陰經神門處動脈;中部地,即兩手陰明經合穀處動脈;下部天,即足厥陰經五裏穴或太衝穴處動脈;下部人,即足太陰經箕門穴處動脈;下部地,即足少陰經太溪穴處動脈。中部、上部與下部各有天、地、人三候,因此稱為“三部九候”。

三部九候切脈部位示意圖

(3)人迎、氣口診法:如《靈樞·

四時氣》篇指出:“人迎候陽,氣口候陰。”而《禁服》篇則認為“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氣口即寸口,陰主內,陽主外。這種人迎、氣口診法比之三部九候法重點突出,方法簡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