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感動寫作(代序) 1(1 / 2)

帶著感動寫作(代序) 1

奉獻、崇高、大義、大愛,這一類字眼兒在書寫時,會有格外的快樂和力量似電波從指尖傳遞到心靈,這是我寫《和春天一起來到映秀》這本書的一個原因,它是跟這些詞語有關的,或者說,正是它們襲人馨香的凝聚和傳遞。像是站在曠野上,仔細而久久地思考之後,深沉地選定一個方向,然後腳步堅執地朝前走去。寫這本書,是我一個具有深刻意義的抉擇。

有人說,應時應製、歌功頌德的文章常常費力不討好,難成真正的文學作品。

有人說,關於汶川地震的文作已經太多了,我的進入已經晚了……從經濟收益角度,長篇小說上已經寫出了名堂的人,把珍貴的力氣花在這個方麵是劃不著的……

一度,這些都成為我的阻礙。而最終的越過這些,我甚至覺得完全是靠了天意。尤其在寫作過程中艱辛備至的時候,這種感覺愈發變得鮮明。這裏所說的天意,是自己的一種捫悟,我覺得自己是承秉了上天的選擇而拿起筆來做這件事的。就像書中所寫的東莞援建工作小組及援建工程管理處的人們接受挑選而出征映秀。他們接受的是東莞市委市政府領導和東莞大地萬千民眾的挑選,用政治的話說,是黨和人民的囑托和期冀,而文學的表達,這其實恰也是天意,民意不就是上天意誌的源頭?

我甚至是固執的,喜歡應時應景,歌功頌德,猶如布穀不倦地喜歡為春天和播種而歌。為什麼不呢?美好是那麼耀眼地存在著,它們從優秀的生命中似音樂和光芒一般傳透出來,成為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力量,使時代與時光同飛,日新月異而光芒萬丈。定格它們,予以恰宜的放大,用以引領人心感召世界,正是文學藝術的責任和美麗所在。

批判是必要的,讚揚更應該成為崇尚,那些舍生忘死,慷慨以酬,以自己之苦換取他人之甘的人們;那些點燃自己的生命,成為高擎的火炬,照亮時空,傳承民族優秀美德的人們,要把他們熱血的澎湃心靈的律動譜寫成豪邁的時代之歌。

這便是我將目光投向廣東省對口支援汶川地震災區災後恢複重建這一重大曆史事件的緣由,承擔了這一艱巨而神聖使命的人們,他們曆盡艱辛,灑血流汗,在特大地震之後百孔千瘡的悲慘土地上,以感天撼地的情懷和意誌、付出和犧牲,重鑄了人心和城市,演繹了大美和大愛,他們是時代的光榮,民族的驕傲。

而筆致集中於映秀鎮的災後重建,是覺得它堪為整個汶川災區災後重建的縮影。說透了它,便可以為這個前所未有氣壯山河的人類行為留下可以追溯的文字記憶。

映秀重建的成敗關乎整個汶川地震災區災後恢複重建的成敗;隻有映秀重建好,汶川重建才算完成,整個四川地震災區的重建才算完成。這類話語是正確的,但不是吸引我的根本原因,我的到來,正如書中所說,是因為映秀作為震中的特性,這塊土地是整個汶川災區受災程度最重,最揪人心,唯一被徹底摧毀、原址重建的一座城鎮。也就是說,它的重新站立是最艱難奇崛的。最美在最難中,此為藝術的規律,也是自然和生活的法則。

我是為追尋美而來。

是懷著為不幸的映秀大地的未來貢獻一份力量的願望而來。

是順應內心的召喚而來。

這的確是一次艱辛備至的創作,難在我進入的時候,重建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我需要在時光之河中逆流而上,去了解事情最初的情狀。采訪固然多艱,建設者們大部分都返鄉了,我要東南西北地去一個一個尋找。更為不易的是查閱資料。網上的文章盡管鋪天蓋地,輸進一個相關句子,一點鼠標,嘩地就出來一大串,但你會痛苦地發現,現今大數量的媒體文章浮躁如飛沙,看了半天,不知所雲,常常是累牘渙漫的一大篇,一字一句地從頭讀到尾,竟連基本事實都難以弄清楚,更別說章法之道了。為了得來一小自然段的內容,往往要苦苦地閱覽資料一整天,甚至幾天。

曾經暗自思量,或許恰是這個緣故,我被選擇,來完成這次寫作?曆史需要一份樸素、堅實、簡潔、清晰的記錄,能夠輕快容易地順著時光之河去到下遊。

樸素、堅實、簡潔、清晰,就是秩序。

文字的秩序來自心靈的秩序,也就是理性。這其實是一個靜字,卻是修養的功夫了,要抑功利之心,去浮躁之氣,明朗徹悟,而後方得。

使我能夠堅持的,是筆下人物們感人至深的事跡。也就是說,我是帶著深深的感動之情而進行勞動。進入了這個特殊的事件,就是進入了援建工作者們的心靈。越進入得深,越感受到美,也就越體味到難。災區重建,所有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勞動者都是令人欽敬的,但尤為不易的是援建人員。他們放棄經濟領先地區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遠離故土和親人,來到這千山萬水之外大劫之後的土地,不眠不休,殊死拚搏,從一片散發著令人窒息氣味的巨大廢墟,到秀麗宜人的溫情城鎮,他們毫不保留地付出了一切,在沉重陰霾的歲月裏,灑落過各種意味的淚水之後,於陽光燦爛的時刻,微笑著離去,“不帶走一片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