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感動寫作(代序) 1(2 / 2)

另一份支撐之力來自內我,就是那種秉承上天選擇的感覺,這其實可以看作通常所說的使命感。使命感所營造的莊嚴內心情境,可以使人獲得執持和超越的力量。

自心裏願意以天意當之,其實隻是對自己的一份要求,不可以馬虎、懈怠,不可以辜負。

感動的美麗在於,總關乎人間溫暖,促其生發的事物中必定蘊含著高尚品格、堅毅精神、大愛情懷等等優美元素,這樣的情愫如白雲盈穀般洋溢於胸,發乎於衷的文字就會似祥雲灑落的春雨,播送滋潤和清涼。也猶如月亮折射出太陽的光芒,呈現另外一種韻致的照耀和希望。

一部作品,其形式和內容是互相選擇的,我的這個觀點,在本書的寫作中,再一次得到印證。走筆時刻本是雲自飄遊水自流,情緒飽滿到自己溢出來,成一行行文字,不暇思及體裁、技巧之類。文稿初成後,左右上下一番打量,於箋頁上角標注了“紀實散文”字樣。

這便是由它秩序和感情兩個特征所決定。它們使它與報道類文章,和那些快書區別開來。快書,是我給當下具有濃鬱時代特色的圖書們下的定義,它們有著時髦的快節奏,後現代主義風格,不能兼具典雅、從容和抒情。

後來有朋友告訴,說我做了一件前無古人之事,這是我們國家迄今為止唯一一部以重大社會事件為題材的長篇紀實散文。這是我沒有進行過考證的。若此說屬實,那麼不足為奇,這樣的題材用這樣的方式表現實在有些難度,倒不一定是對文字功夫的要求,是定力和耐心,這兩樣若是差了,不能行的。

其實也有考手藝的意思,寫這樣的文章,文字須盡去浮華,吹盡黃沙始見金,方能與內文大氣的特質相配。這層意思,前麵已有過表述。

是否這次寫作,是做了一件本不可為之事呢?映秀重建,於速度於質量,都是創造了奇跡,也就是為了本不可為。描述它的書趕巧具備了相同的屬性。

很少有寫作,似這一次,文學顯出神聖的意義。

上天賦予你寫作的能力,就是為了讓你來完成這樣的曆史性描述,寫出這樣的一個曆史時刻、這樣一群鑄造曆史的人。當創作過程中舉步維艱時候,我曾把這樣的話語一筆一畫寫在紙上,以為激勵。

天下事,總是得與失相當,援建映秀工作也是一樣,東莞付出了感情、人力、財力,收獲了道德。理想社會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是道德程度,文化也罷,經濟也罷,包括政治,一切的發展在歸根結底處,都是為了道德境界的出現,那是民眾素質普遍提高,愛禮仁義、繁榮昌盛的社會圖畫。

道德是幸福的源頭,它們與美同在。一個幸福的地方,必定是善良的地方。

近代東莞,奮發圖強,一代人冶煉生命,鑄造了光芒四射的東莞精神。莞人將它帶到映秀,似火把般高舉著,展開艱苦卓絕的援建工作,終使發揚光大,成為援建精神。這朵精神之樹的奇葩勢必反哺故土,帶來東莞整個社會的又一次全麵升級,趨近理想,走向幸福。

此為對莞地的祝賀。

而我的收獲,在乎這些於文字跋涉中凝練的思想,它們是無形的黃金。

這樣的寫作益於培青雲之誌,養浩然之氣,此亦為筆者收獲之一。

從遠古發起,一代又一代誌士仁人為之上下求索、呼號奔走的理想社會模式,因為悲慨壯麗的援建行為,將會在這個偉大時代裏呈現,如果那是東莞,必然會是映秀。

所有人都該當為此滿懷感恩。

是的,應該感恩的,不光是映秀、汶川、阿壩、四川,也包括東莞,廣東,感恩黨,感恩民族,感恩祖國。汶川特大地震考驗了中國共產黨卓越的執政能力,考驗了堅如磐石的民族意誌,考驗了強大的國家力量和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四川、廣東,華夏版圖上所有區地,都要同唱一首獻給祖國母親感恩祝福的歌。

許多有關文作裏,都引用了恩格斯的這句話:沒有哪一次巨大的災難不是以曆史進步為補償。一般都是用來指災區城鎮修建的規模、質量等,也就是經濟方麵的體現,其實,最大的喜悅是道德上的進步。重鑄了民族精神,重建了道德長城,這是人類文明史上具有曆史性意義的光輝前進。

這是人性的一次閃光,宇宙天地意境的一次升華。

從這個意義上說,感恩,應該是整個民族、國家,乃至全人類的一次深情而雄渾的宏大合唱。

就不必再探討關於真正文學作品的定義了,重要的不是所說的話,而是其中有沒有感情。情之切者,必思之深,飽滿的感情,深沉的思想,灑落紙上,自成天然文章。

帶著感動寫作,就是滿懷感情的歌吟,就是大愛的奔流。

2011816於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