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2.映秀的身世
1
映秀有許多別稱,如“西羌門戶”,“阿壩州南大門”,“川西北第一鎮”等等,從這些優美的語彙中,可以看到它地理意義上的重要。這確實是一個交通上的樞紐,有不可取代的連接運轉之功用,它處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與成都之間,是阿壩州距離成都最近的一個鎮,自此南去成都隻有70公裏路程,西行45公裏便是著名的臥龍自然保護區,天府平原人欲走九寨溝、四姑娘山等名勝地必由此處經過。
講述映秀,人們往往要先從山水開始,山是懷抱著它的岷山諸峰,高低錯落,進退有致,沉默堅實地聳立於四圍,以自己蔥蘢繁茂的草樹花木,表達豐富熱烈的內心。水是岷水,通常被叫做岷江,從高高的雪山上飛身直下,推風撻浪呼嘯而來,激宕湍興長歌而去,以吞吐山河之勢造就出下遊舉世聞名的都江堰。這卻不僅僅是描景狀物的意思,還是追溯淵源的需要。映秀鎮之得來,很大的原因在於水,可以說是乘水之利。這個地方的水兩大好處,一是落差大,岷江流經此地1200米的長度內,竟有26米的落差。二是水量豐富,除了滔滔奔流的寬闊岷江外,另有一條水波清灩的大河漁子溪,從臥龍自然保護區挾著鳥語花香滾滾而來,直直撲進岷江懷抱。這些水力發電的絕佳條件,使大大小小的水電站應運而生。小小鎮子因有“水電之鄉”的佳謂。
水流已千古,得到開發利用卻是在今朝。映秀曆史上第一座水電站始建於1964年。是先有了水電站,而後有了映秀鎮。水電之利帶動地區經濟迅速發展,於1984年,設鎮以駐。
由此便知道,這其實是個非常年輕的鎮子,屈指細算來,年齡未至而立。
映秀這兩個字倒要早得多,能追溯到鹹豐時候。誌書上說,“明代屬汶川縣東界裏,清屬下水裏,鹹豐時建映秀團。下轄7甲”。有趣的是後麵這個短句。甲,舊時的一種戶口編製,若幹戶人家編到一起,叫做一甲,設甲長。不消說,甲就是村莊的意思了。下轄7甲,就是管理著七個村莊,竟和今天一樣。現在的映秀鎮就是由七個村落組成。那時的甲們有沒有稱呼不得而知,現在的村莊可是個個有名,分別曰中灘堡村、漁子溪村、楓香樹村、張家坪村、黃家村、黃家院村、老街村。其中老街村應該是年月最深的,因為映秀鎮三個字乃是由它所化來。那時老街村不是現在的叫法,是被喚作映秀灣的。乃是最早的鄉政府蒞設處。當時的映秀灣肯定是這一帶最繁榮的地方。因為現在的鎮街雖然包囊中灘堡、漁子溪、楓香樹、張家坪四個村子和秀坪社區,一片稠密熱鬧景象,可是至新中國成立時候,這裏僅中灘堡的廟子坪有農家15戶,共76人。沿江兩岸其他地方都是耕地、草野、荒灘。一眼看去,滿目寂索。那時動聽的村名們也是都沒有的,15戶人家築宅的地方被喊做水田壩。這水田壩民國時候還有一個名,叫坡底。
映秀鄉政府是1953年遷下來的,促成這件事的一個要素,是成阿公路通車。成阿公路就是213國道。這也是映秀一個顯著特點,小小一塊鄉土,不僅有浩蕩的二水競流,還是兩條著名道路的交彙之地,便是213國道和303省道(成阿新線),更兼都汶高速於不遠處側身而過,使得來去十分便利。
鄉政府落腳地是現在的楓香樹村。那時這兒也有了人煙,不過十來戶人家。人家門前蜿蜒的土路,成為鎮子最早的街道。當時不叫楓香樹,這是1958年才起的名。後來楓香樹村成為鎮子的工業區,鎮屬企業大多於此落戶,其中以阿壩製藥廠為最大,占地達207畝,另有茅梨酒廠,水泥預製件廠,扶貧茶廠,紙箱廠等。
要是較起真來,其實中灘堡的地方才是資格最老的,唐代就已經在這裏設堡駐防了,中灘堡這個稱謂便是這麼得來。這是個因實就實的起名,中灘指的是處地——地處漁子溪與岷江交彙形成的河灘,整座山穀裏這是地勢最平坦的一處地方。這應該就是後來發展成為鎮子中心的緣故。1965年成阿新線經過這裏,一下將漁子溪、廟子坪等村落貫通。兼以映秀灣電廠沿公路兩旁陸續建蓋房舍,漸漸地,形成了以廟子坪為中心, 這是2008年5月14日航拍的地震後汶川縣映秀鎮(新華社記者陳凱攝)
環二台山而延展的鎮子主要街道,該街道長約兩公裏,寬在十四至十八米之間。便是中灘堡村了。鎮子及電廠的主要行政、企業、事業單位都集設於此。農貿市場也布置在村內橫街上,街巷之間店肆羅列,行人絡繹,頗有商旅雲集,富足昌盛之象。更有小橋越漁子溪而過,直去漁子溪村石街曲巷、籬笆院旁,演繹幾許江南水鄉的悠悠韻致。
這說的都是地震前了。
2
地震,這個黑色的詞,自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那個悲哀的時刻起,就與美逸如世外桃源的映秀,可惡地捆綁在了一起。
巨災前,映秀居民已超一萬六千之數,之後,所餘三之去一。那麼多的書籍對這場酷烈災難進行了逼真描述。讓人知道曾經有一個怎樣猙獰的魔鬼從地獄裏瘋狂地破石而出,隻是短短80秒鍾裏一個野獸般的打滾,就毀掉了人們漫長歲月裏辛辛苦苦勞動所創造的一切。是的,那是魔鬼的行徑,被死死鎮壓在地府深處一萬年了的最黑暗凶煞的魔鬼,在麵對天光的一瞬間它也醜惡地灰飛煙滅了,卻讓一塊土地的山川河流、黎民百姓不幸地做了殉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