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3.映秀的彩虹(1 / 3)

第一部分 3.映秀的彩虹

1

臉蛋紅撲撲的男孩兒,笑嘻嘻在我身上拍一下,喊說,走,去看舞龍呀!鳥兒樣嗖地飛走了。我抿嘴一笑,隨在他後麵。

就來到了漁子溪一號橋。

這橋上正有一條金龍遊弋而過,那是舞龍隊手臂高揚揮舞出的蛟龍。龍身頎長,見首而不能見尾,格外的一種奇巧流轉,活靈歡騰,也許是飄飄飛雪映襯的緣故,它看上去那麼華色燦麗,耀眼生輝。此為中國傳統慶典中的保留節目,舉凡佳節盛會,必會熱鬧上演。舞龍是盛典的眼睛,也是高潮所在。

原本這並不陌生,但在此時此境,猶如路邊那些小小菜園,它呈現的是關於心靈重建、生命複活的重大深刻意義。我迎上前去,細細看那些舞龍隊中人們的神情,我看見發自內心的喜樂和歡悅,似五彩祥雲在張張麵龐上縈繞閃爍。我看見人們騰跳的腳步那麼輕盈,遊舞的腰身那麼靈巧。我看見人們的眼睛那麼光閃明亮,喜氣洋洋。

長龍的後麵,是一對流光溢彩、虎虎生威的雄獅。舞獅的後麵,是身著民族服裝、聲響鏗鏘的腰鼓隊。一樣身著鮮豔民族服裝的觀眾們,歡歌笑語,陶醉著,簇擁著,隨舞龍獅隊逶迤而行。

歡樂的人潮漸漸遠去了。收回相送的目光,我凝視站立其上的橋。

這是一座嶄新的橋,寬闊,堅固,通敞,有著引人而獨特的欄杆,上麵精細鏤刻著具有濃鬱羌藏民族風格的紋飾,既現代時尚,又陳古雅舊,顯示出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趣味,宛然一件擺設在日色天光、山川河流之間的精美藝術品。

這是東莞援建的橋,我知道它總長6604米,橋麵裝飾麵積1150平方米。還知道它從動土到竣工,僅用了不到三個月時間,約略為水準類似的橋梁中建設工期最短的一座。

這樣的橋共三座,分別名以漁子溪一號橋、漁子溪三號橋和漁子溪四號橋。共同歸屬東莞援建映秀工程項目“交鑰匙”部分。從名字上,就能知道它們是橫跨在漁子溪河流之上,將兩岸緊緊相挽的人造彩虹。

2

原本,漁子溪河上是要修建四座橋的,除卻上麵提到的三座外,還有一座漁子溪二號橋,是要架設在漁子溪流經原漩口中學的段落。由於後來規劃做了更改,四川省政府最終決定不對漩口中學2棟震塌宿舍樓進行拆除,將其遺址作為永久紀念地保留下來,於是二號橋不建。

漁子溪二橋 (周運華攝)

三座漁子溪橋風格各不相同,其中一號和四號多所相近,都是雙向二車道的車行橋,兩旁設以人行輔道。一號橋的重點在於方便兩岸居民的通行,這與它處在映秀鎮南北兩個片區之間的位置有關,一橋橫臥,便將岷江西岸的住宅區與漁子溪南麵的鎮區暢然聯成一體,居民可以越河而過,自在往來,十分便捷。

這座橋恰臨漁子溪與岷江彙流處。曾有比喻,說漁子溪自西向東穿鎮而過,在岷江拐彎處與之交彙,隨意勾勒出仿佛張弓搭箭的圖形。取這個意思的話,一號橋就恰是在弓弦正中。此處先前曾有舊橋,因形貌、承重力等方麵極大顯出局限性,且在地震中遭受嚴重破壞,不宜再用,被拆補改造,成以新橋。

四號橋相對一號橋略長,為12604米,橋麵裝飾麵積也大一些,共1570平方米。這座橋是鮮明的現代風格,橋梁裝飾采用鋼結構和玻璃相結合的樣式,配以“穿鬥式”組合線條,欄杆刷黑色氟碳漆,看上去簡潔、莊重而昂揚向上。

“穿鬥式”為四川民居建築普遍應用的構架形式,是以穿枋、柱子互相穿聯接通而成。應用此處,在顯示突出的地域風格的同時,更加烘托強調了現代觀感。

除了審美需求,如此構建還有目的,就是為了便於趕工期,出效率。同時,做到橋梁更堅固穩實,擁有最佳抗震能力。

如果說一號橋和四號橋在形態美和功能美兼備的情況下,側重於現代感和實用性的話,那麼三號橋可以說完全就是一座景觀橋,它有著濃鬱的自然鄉土特色,是典型的廊橋樣式,

廊橋是否為四川阿壩地區古橋梁獨有的一種形式?誌書上說,它又名橋樓子,是以石墩或排樁做橋墩,墩上縱鋪梁木,梁上橫鋪麵板,橋麵豎架覆瓦,構成長廊式走道而獲名。多為明、清時所修建。

如此,則漁子溪三號橋,是廊橋的創新之作了。

這座橋橋麵上沒有架豎覆瓦,而是代之以兩座漂亮的亭子,亭子以白、灰兩種顏色組合為主調,兼以深沉的褐色搭配點綴,透出一派雅致清雋的韻味。亭內一根主柱,旁立四根裝飾柱,亭頂鑲嵌透明夾膠玻璃,居下仰望,透過疏朗有致的條格,可以看見清風長送、白雲舒卷的蔚藍天空。

亭子和橋欄杆都是使用鋼結構材質,因為刷了仿木紋的氟碳漆,乍一看去,與作為輔料的當地杉木板幾無差異。這樣的塗染,一方麵是為了防止材料裸露鏽蝕,增加使用年限,另外是為了呼應當地的民居文化特色,使過往百姓注目之下,感到熟悉親切。如此的人文關懷體現在點點滴滴處,比如漁子溪一號橋,橋麵裝飾大量使用藏族同胞喜歡的黑色、褐色等熱色,也是為了他們行走其間,能夠產生強烈的回歸感,從而內心歡欣愉悅,穩當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