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4.映秀的明月(1 / 3)

第二部分 4.映秀的明月

1

災後民生,社會穩定,群眾過冬,規劃編製,項目啟動……這些是開篇處宏觀的構思。

然後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書寫了。

走筆完全是東莞風格、高效、簡捷、細膩、人性化。

援建工作小組到達映秀的當天,就完成了對王長紅書記等受傷休養的映秀鎮委領導的慰問拜訪,和與主持工作的徐紅軍副書記等領導的座談,全麵而詳細地了解了當時映秀社會、民生等各方麵的情況。初期工作方案連夜成型。第二天,付諸實施。

首先,對已進駐映秀的東莞醫療救援隊和東莞公安特遣隊的工作進行統一安排部署,使之明確使命,整肅紀律,振作精神,鼓舞士氣。然後,便同搞戶籍摸底調查的幹警們一樣,上山爬坡,走村串戶,奔走起來。他們要親自走遍映秀的每一寸土地,進入每一個村寨,慰訪每一戶人家,以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曆,保證所得情況的確鑿可靠,為下一步重建規劃方案的製定夯牢基礎。

“高效”二字大約可以說是從睡眠時間裏提取出來的,白天跋山涉水,夜晚總結分析、聽取意見建議、研究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部署下一步工作,還要研讀有關政策法規、閱辦各類文件等等。老鄉們看見的那幾乎徹夜不息的燈光就是這麼回事,他們在挑燈夜戰。有人後來用足球賽打比方,說陳林佐一天的工作是一場足球比賽,白天是“上半場”,晚上是“下半場”,夜間是“加時賽”。取這個意思的話,那麼他整個援建三年都是一場激烈賽事,分分奮戰,秒秒拚搏,不虛一日。

“高效”還是有條不紊的同義詞,看似紛亂瑣雜的一切其實都在內部遵循著嚴密的秩序,便是工作小組幾個人時刻運轉的心靈的程序。

不僅是工作,還有品質,人所頌揚的幾個細節是,陳林佐們來到後慷慨地將自己所帶的食品、生活用品等分送給困難群眾,然後就開始跟他們同吃住,共甘苦,不肯搞一點兒特殊。映秀鎮政府領導怕他們初來乍到,水土不服,同樣飲用被嚴重汙染過的本地水,會有礙健康,想給他們提供瓶裝礦泉水,被堅定地婉拒了。他們說,鄉親們喝得,我們怎麼喝不得?

他們其實比映秀百姓還難些,岷江和漁子溪裏的水當時都嚴重超標,不能飲用,隻有到旁邊的大山上去取山泉水,但地震後,山泉水少了許多,很有限了。為了讓映秀百姓飲用水相對充足,他們就舍近求遠,用消防車隔天一次,去都江堰拉水回來飲用。其實,那時都江堰的水也是很可疑的,那裏也是重災區呀,跟映秀離得那麼近,就在十幾公裏外的岷江下遊。

關於這件事,我曾懇切地問過林佐組長,據說他們來到時,岷江裏的水還是發黑發暗的,就那麼樣直接喝都江堰的地下水,心裏會沒有負擔嗎?

得到的回答,跟曾經的詢問怕不怕餘震、飛石、泥石流等次生災害時的回答略似。陳林佐淡而一笑,說,不管什麼樣的心理負擔,一想到自己肩頭的使命,那立刻就不存在了。幾桶礦泉水不算事情,按說不會構成對工作大局麵的影響,但是,細微之處見精神呀,映秀鄉親們當時正處在特殊心理調整期,他們要看到你是真的把他們裝在了心裏,真的來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的,說的再直接些,他們是要感覺到平等和尊重,疼惜和關愛。必得讓他們充分體會到這些,對他們心靈的療傷才會見到成效。

關於餘震、飛石等,我曾經問,你們真的不害怕嗎?他是這樣回答的,映秀鄉親當時一個走不出的地方,就是對災難的恐懼,援建工作的一個目標,也就是幫助鄉親們克服恐懼心理。想要鄉親們不害怕,首先得自己不怕才行呀。這一點上,警察的表現更為關鍵些,習慣上,人們對警察是有依賴心理的,好像不管什麼事情,隻要有警察在,心裏就能穩當踏實些。要是警察都顯出恐慌畏懼樣子來,那百姓的心肯定一下就塌了。

映秀人的心目中,東莞人不怕餘震、飛石、泥石流,是這個緣故呀。

忽然想起一個故事,關於陳林佐的,可以簡單地概括成三個字:聞香煙。在人們的笑談中,這已風趣地被說成是他的愛好了。這說的是他們搞調研的時候,有一次要到老街村的豆芽坪去,車行至老虎嘴,忽然橫空一塊石頭砸下,飛石也。此石雖不巨大,卻也力道凶猛,豁喇喇將汽車前蓋夯出一個大坑,擋風玻璃碎裂。車裏人盡管都已有經驗,但如此猝不及防麵對,還是懵了,一時間目瞪口呆,不知何如,好半天回過神兒來,都深深體味了“後怕”二字真義。不由連聲慶幸,說這石頭總算良心未泯,早砸下來那麼一絲絲兒,否則眾命休矣!

就是這時候,陳林佐讓人們知道他有聞煙之習。不是立刻就開始聞的。飛石之驚,弄得大家緊張了,他倒顯出尋常不見的幽默,輕笑了笑,說,別害怕,我們是來做好事的,老天會保佑我們的。繃緊的氣氛果然鬆了些,車子繼續前行。

誰知行出不遠,遭遇又來,道路被堵。當時的地震災區,堵車本不足為奇,但那天不同,地勢太險惡了,正卡在半山腰上,恰是飛石出沒之所,誰也不知道哪一刻會從哪個方向射來一顆“子彈”,將自己一擊致命。悲哀在於,完全無可躲閃,車被死死釘在那裏,上不得,下不得,進不得,退不得,當真飛石來了,隻能眼睜睜捱受。

車裏一團鉛塊似的沉默。誰都不再說話,呼吸聲聲清晰。陳林佐轉過頭,跟坐在身旁的陳誌標要了一支煙。盡管這是記憶裏的第一次,陳誌標沒有覺得奇怪。隨之將打火機遞上。這下奇異了,陳林佐竟擺了擺手,不要。隻見他輕輕捏住煙蒂,小心地送到鼻子底下,像聞什麼馥鬱鮮花似地,細細聞了起來。邊聞著,邊小聲地自言自語著什麼。陳誌標愣愣看著,始知有人這樣地使用香煙,世上有這樣一種自我寧定的方法。

這卻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的強大克製力!

在這樣的生命素質麵前,害怕、畏懼之類詞語,羞愧了。

此情此景深深烙刻在幾位兄弟的心靈,對自己這位長兄樣的領導,他們更加愛敬尊重了。

是不是從這一刻起,幾個人愈發合力成一個?

那天果然有驚無險,盡管十公裏的路程用了整整五個小時才走完,總算一路平安。

午餐以餅幹和方便麵對付,於這幾個人是常事了。對映秀鄉親們慷慨大方,自己卻處處儉省節約。給人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他們居住的板房裏衛生間停了水,當時天氣悶熱,板房條件簡陋,衛生間斷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可是他們竟然沒吭聲,就那麼樣忍耐著,自己想辦法克服著,一連好幾天,直到被鎮政府領導發現。一邊幫他們維修,鎮上人一邊埋怨,說這樣將就多不容易呀,咋個不早告訴我們嘛。他們笑笑說,是不想給你們添麻煩呀。本來你們已經夠忙碌操心了。都知道東莞人愛幹淨,天天都要洗澡的,可是來到映秀後,做不到了,連洗臉漱口的水都緊張,哪裏能夠洗澡?冬天來了,山區寒冷不同尋常,鎮上領導想給他們的板房裝上空調,仍是被堅定地婉拒了。開始他們甚至連個取暖器都舍不得用,直到映秀所有人家都用上了取暖器,這才放寬了自己。映秀人說,由東莞來的人們,會想起那句美好感人的話:對人無所求,給予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

他們來了,映秀的困難就去了——地震後的映秀垃圾堆積如山,亟待往外運送,卻沒有運輸工具,很快,運送垃圾的車輛轟隆隆從東莞開過來了;映秀鎮政府的辦公設備、車輛等全部在地震中損毀,工作一時難以恢複,很快,工作用車、電腦等設備從東莞運來了;

1億元恢複重建先期項目建設啟動資金來了;

酥軟香甜的月餅來了……

2

月餅是對中秋明月的召喚,中秋明月是對人間親情的召喚。

不管人間發生什麼,歲月的腳步不變,2008年的中秋節如期而來。農曆八月十五,陽曆9月14日,援建工作小組來到映秀一個整月的時間。

中國的傳統,中秋是重要節日,可為親人團聚、思念的代名詞。“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古今典籍中,表達這樣意思的詩句比比皆是。可是這個中秋,卻是映秀的一個關口。這是地震後的第一個傳統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哪,在多數家庭支離破碎的土地上,鄉親們怎樣度過這個特殊的日子?

陳林佐幾人心事沉沉。

幸存的人們活得更好,才是對死難者最好的哀悼。這個意思大家都已經明白了,可是怎樣真正做到?沉痛哀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應該成為永遠壓在映秀天空上的陰雲。映秀需要盡快明朗起來,重新成為陽光普照的地方!

經過慎重深刻的思索,反複認真的研究討論,援建工作小組做出決定,跟映秀鎮政府協商,一起舉辦2008中秋“映莞情”聯歡會,用映秀百姓所喜愛的傳統方式歡度中秋佳節。以此為契機,打開映秀百姓陰霾已久的心空。

這是一個大膽的構想,或者說是一個挑戰,因為幾乎是必然麵臨非議的,剛剛有那麼多人死去了,那些人就埋葬在不遠處的山坡上,那都是我們的至親骨肉,是我們賴以為生的理由和意義。這樣陰霾淒涼的人生時刻,你竟然要讓大家穿上節日的盛裝,唱歌跳舞,喜樂開懷?!難道你反動嗎?

你們難道沒有親人嗎?

怎樣跟映秀鎮政府最終達成一致的?映秀鄉親們的心牆是如何打通的?這些不得而知,能夠知道的,是他們成功了。當這個本來必然成為壓力的日子,神奇地變成了動力,映秀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聯歡會是在白天舉辦的,場地設在抗震救災時使用的直升機停落坪上,紅彤彤地搭建了一個大舞台,“映莞情”幾個大字金光閃閃。沒有專業演員,也沒有先進演出設備,就是援建小組花幾萬元錢買的一套音響,平時唱卡拉ok的那種。表演者整個是雜牌軍,由映秀鎮各村群眾、駐映秀達州武警支隊官兵、東莞援建工作小組及援川公安特遣隊、醫療救援隊、國土測繪規劃隊等成員融混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