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9.映秀的沉默
1
有件事我一直回避著,就是“8·14”特大泥石流災害,這是映秀繼“5·12”特大地震巨災之後,又一次悲哀地遭受重創,人們給這次災害的定位是百年不遇之災。我的看法,這樣的災難是亙古未有的。可以去遍翻史書,看看哪一個朝代的哪一個時期,蒼天曾生過如此的暴戾之心?曾經如此殘酷無情地對待過人們的勞動成果?
映秀重建多麼不易!卻是曙光初露就被陰霾吞噬,令人扼腕歎惋。原本,再過不到兩周時間,8月26日,東莞援建“交鑰匙”工程項目就要舉行整體移交儀式,從而宣告對口援建工作的基本勝利完成。偏偏就是在即將移交的最後關頭,映秀鎮卻遭到突如其來的泥石流的襲擊。即將落下的描劃圓圓句號的筆,無奈地停滯在半空中。
援建戰士們的傷心是可以想象的。
陳林佐、傅曉煒、陳誌標、郭浩輝、王霽宇、周運華、朱利民、楊成,每一個人都給我講述了這場災難,使我知道它曾經給這些鋼鐵男兒的心帶來怎樣的刺傷和打擊!
王霽宇描述的重點在那天夜裏的閃電,他說,從來沒有經曆過那樣的情形,從晚上開始,到第二天早晨,刺目的閃電猶如凶狠殘暴的皮鞭,滿天空地狂抽,沒有過一秒鍾的停頓,讓人覺得仿佛整個世界都觸了電,在痛苦地扭曲痙攣。郭浩輝反複述說的是雨,那真是記憶中最可怕的一次下雨,那根本就是傾倒,像是有個巨大的水龍頭在房子上麵打開了,強勁的水流沒完沒了地灌下來,灌下來,淹沒一切。給周運華留下深刻記憶的是雷聲,還會有誰在什麼地方曾經聽見過那樣恐怖的霹靂?像是天上有一座無量級的兵工廠爆炸了,不停地爆,不停地炸,企圖將整個宇宙都碎為齏粉。
陳林佐、傅曉煒、陳誌標、朱利民、楊成,他們讓我知道的是從紅椿溝狂奔而下的泥石流怎樣吞噬213國道後撲進岷江,眨眼間阻斷江流,抬高河床,形成兩個堰塞湖,迫使江水改道,猶如猛獸,衝垮堤岸,躍上比原河道高出近10米的平坦土地,掃蕩板房區,竄向剛剛揭去麵紗的美麗映秀新鎮,罪惡地將一條主幹道變成約一公裏長的黃濁瀑布……
楓香樹村、秀坪社區、中灘堡村的居民樓全部浸泡在汪洋裏,濁浪裏揪心的呼救聲,躲到樓頂上去的人們焦急恐懼的眼神、淒慘悲切的呼喚……
這一次,所有人都流淚了,默默地,淚水滴落衣衫。
男兒們為映秀大地而傷;為映秀百姓而傷;為在突如其來的災難中不幸犧牲的戰友和鄉親而傷;為自己艱苦卓絕的勞動成果被無情破壞而傷。傷其深深,不可狀述。
紅椿溝在映秀鎮東北方向的大山上,與鎮子隔岷江而相對。此次映秀一帶降雨量達到160毫米左右,鎮境內牛圈溝、肖家溝、燒房溝等溝壑均爆發了泥石流,其中以紅椿溝的泥石流規模最大,達到70萬方。泥石流致使岷江改道,造成映秀新鎮施建工地306名施工人員被困,31人失蹤。
有媒體宣布,“8·14”特大泥石流災害,映秀新鎮的經濟損失初步評估為63億元。
2
這次災害幸在來得不算突然,強降雨過程是從8月12日開始的,凡三次,到14日淩晨達到極限,成為罕見大暴雨,導致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陡發。與“5·12”地震的相似處是,這次大災的波及麵也很廣,集中於龍門山地震斷裂帶,受創相對嚴重的地區計有虹口等地,其中仍以映秀的慘狀最揪人心。
另一不幸之幸是映秀鎮有所防範。“5·12”大地震之後,映秀鎮地質災害隱患增加,成為地質災害易發區、高危區,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幾級政府對此有清醒的認識,高度重視映秀鎮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映秀鎮黨委在這方麵做了大量細致而艱巨的工作。首抓物資儲備,鎮政府駐地設置的儲備點裏 被8·14特大泥石流損創的公路
備用的米、麵、油、水、棉被等生活物資,及雨衣、雨靴、電筒、繩索、彩條布、帳篷等應急物資,足夠災害發生後全鎮3天內的抗災自救需求。其次力抓通訊建設、道路建設和避險點設置,全鎮各村組均建了移動電話基站,要求各村幹部配備手機,鎮政府配備應急電信電話、電台、對講機等多種通訊設備;對全鎮的農村道路進行了全麵改造,絕大部分村組都鋪建了光滑平坦的通村、通組、通戶水泥路;每個村組、集鎮內的每個社區都在開闊地方設置了避險安置點,以保證一旦有緊急情況發生,可以及時互相通報信息並迅速組織人員安全疏散。
另外,采取了切實有力的防災措施,“5·12”之後,鎮黨委即建立了由黨委一把手負總責、黨政班子成員分工負責、村兩委負責人具體實施的地質災害防治領導機製,組建了以民兵為主的地質災害搶險救援隊,並每年組織職工和村組幹部集中學習地質災害防治有關知識。按照地質災害防治要求,進一步細化了地質災害防禦預案和緊急避險預案,將全鎮分為10個片區,鎮政府職工分成10個小組,由鎮班子成員帶隊,分別負責一個片區,組織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和避險安置工作。同時,對各隱患點進行反複排查並有針對性地製定預防處置措施,對每個隱患點落實指派責任領導、責任人、監測人員,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書。進入汛期後,要求各點監測人員必須做到24小時不間斷監測,鎮值班人員必須24小時堅守崗位;值班人員收到上級下發的雨量和天氣信息後,必須及時通知每個村組、每個單位,提醒提前做好防禦準備;監測員一旦發現險情,必須第一時間報告鎮值班室,並立即啟動緊急避險程序,迅速轉移群眾至安全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