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2.映秀的格言
1
作為現代抗震建築博物館,重生後的映秀鎮,最重要的標誌性建築,應該是地震紀念性建築。大的範圍上說,這是一個體係,涵蓋自然地貌、人工地物受損、人工新建等三大類型,由十三處地震紀念點組成,分為震中、老虎嘴、鎮區三大組塊,計有百花大橋遺址、牛圈溝震源點、天崩石廣場、楓香樹村遺址、漩口中學遺址、震中紀念館(含罹難者公墓紀念地)、映秀灣紀念公園(含映秀小學遺址)等景點。
說得具體些,地震紀念性建築隻是指的其中人工新建一類,也就是納入政府資金建設的人工紀念項目,計有三大項:漩口中學遺址、映秀灣紀念公園、震中紀念館。其中,震中紀念館是最大的單體工程,因而成為映秀新鎮標誌性建築的重中之重。
三大地震紀念建築是建立在一個統一的構架裏,遙相呼應的。這其實也是涵納在一個大的範疇中,即映秀鎮地震紀念體係三縱三線總體格局:從處於漁子溪村高地的紀念館到漩口中學的紀念主軸線;從牛圈溝震源點到百花大橋遺址、天崩石廣場的震源遺址線;包括映秀灣公園、岷江映秀河段公道遺址、老虎嘴的地震斷裂帶遺址線。
汶川大地震震中紀念館(周運華攝)
其中同屬東莞援建“交鑰匙”工程項目的映秀灣紀念公園與震中紀念館,彼此聯係尤為密切,公園的中軸線與對麵山坡上的紀念館互指直對,形成全鎮紀念軸線的主脊。
是的,震中紀念館就在映秀灣紀念公園對麵的山坡上,隔漁子溪河兩兩相望。老鄉稱那麵山坡為“大坡”,處集鎮之西。
紀念館擇址此處,一個重要原因,當是這裏為“汶川5·12特大地震遇難者公墓”所在地。從山腳下,沿著石板鋪砌的甬徑一路攀上去,就來到公墓前。將手裏一束黃色的菊花輕輕擺放在墓碑前,垂首,鞠躬,默哀,禱告,祝願所有不幸罹難的生命安息。抬起頭來,淚水已經浸濕衣衫。這個地方,情形是不能描述的,人們說,墓園是人們自發所建成,裏麵四層階梯覆埋著數千名遇難者,每道階梯六層遺體,一層遺體,一層土……蒼天,當耳聞這樣的話語,不能不對你陡生尤怨,何以殘暴無情如此,視生靈如芥末,荼毒無度!
祭奠的紅蠟燭曾怎樣將風燒焦,將空氣化成火焰。
親人遠逝,淚盡聲嘶,長喚不回!
矗立路邊的黑色牌坊上,大字鐫刻著一幅挽聯:共緬汶川逝者,舉國垂淚雨,山河同悲;同祭國殤亡靈,華夏斷肝腸,天地共咽。這是獻給所有死難者的哀歌。牌坊的兩側背後,密密捱捱立著高高矮矮的墓碑,每塊碑都擦拭得纖塵不染,上端一筆一畫刻寫著姓名,正正當當鑲貼著相片,這卻隻是一種自我安慰式的紀念,因為墓碑下的安息者並不是這個人。
罹難同胞是可以安息的,不惟是整座墓地環境的整潔、自然、幽靜,牌坊不遠處矗立的遇難者及抗震救災敘事牆等立意獨特的建築,顯示的生者對他們深切的尊重緬懷之情,更主要的,他們從長眠之地,能夠真切看到自己重新站立起來的親愛家鄉的美麗姿容,和幸存親人的幸福生活,這是最深的慰藉。
公墓處地,其實在鎮子的胸懷,下麵,過波濤激蕩的岷江,是含中灘堡村、楓香樹村等村社的鎮中心區,上行不遠,是位於大坡頂上的漁子溪村,幸存親人們緊緊地,將他們懷抱在胸口,永生永世不棄。
2
在漁子溪村和罹難者公墓之間,修整而成的,一塊平坦寬闊場壩上,莊嚴矗立著一座氣勢宏偉的建築,這就是汶川大地震震中紀念館。
在描述它之前,先來了解一下它的設計者。
這是著名建築設計大師何鏡堂先生的一件力傾心血之作。
前麵已經說過,何鏡堂先生為東莞籍人,是傅曉煒不憚風塵勞苦,從映秀飛行千裏,到廣州去虔誠相邀的。何先生明白來意後一口應下,不惟是感於故鄉子弟的一片誠意,更是出於對災區映秀的一份牽掛和責任之情。作為畢生獻身於建築藝術事業的人,何先生跟所有東莞故土上的人們一樣,把能夠為映秀重生獻上一份力量視作使命和光榮。
何鏡堂先生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國家首屆梁思成建築獎獲得者,業績卓著,在當代中國以至海內外建築學界煌煌有名,其重要代表作品計有中國市長大廈、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鴉片戰爭海戰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江南大學校園、深圳科學館、大都會廣場、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等。在家鄉東莞,備受敬仰,東莞科技博物館大門前陳列的五個莞籍院士半身銅像中,他為其一。
震中紀念館設計的精到完美當是與此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鴉片戰爭海戰博物館等設計大獲成功有關,不僅是積累了這類建築設計的豐富經驗,更使有關理念在層層加深的思考中臻乎完善。關於震中紀念館設計理念,何鏡堂先生在2009年4月於成都召開的,映秀鎮災後重建總體規劃國際研討會上主題發言中,做了精辟闡述。他認為,任何紀念性場所的設計都必須明確主題,營造精神氛圍,比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要體現戰爭、屠殺、抗爭到和平的曆程,讓人們通過觀覽領悟到,隻有頑強不屈、英勇戰鬥才能捍衛國家和生命的尊嚴,隻有國家富強才能免遭外寇侮辱。災區紀念性建築的設計不僅要再現災難的曆史,還必須激發人們的思考,有共鳴也要有升華,最終看到光明和希望。汶川地震不是戰爭,而是自然災害,紀念的旨要在於通過大地震爆發時刻場景的記憶再現,給人們提供反思、提升精神的空間。
另外,災區建築的設計要兼顧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就映秀而言,此地為山區,多高山、河道、沙溝與峽穀,因此紀念館的設計應該做到與大地結合,與地區氣候環境結合,同時,做到體現當地獨特的藏羌文化,把藏羌民族好的文化、傳統有機融入到建築之中……
他很好地體現了自己的理念。
來看看這座受到廣泛讚美的建築。
震中紀念館高兩層,呈不規則的幾何圖形,通體鉛灰色。外牆麵全部采用粗木紋清水混凝土牆新技術工藝。
說起來簡單的這幾個短句,做的時候,設計者費盡心血。建築的高度是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漁子溪村所在的山坡,麵朝集鎮,背倚青山,震中紀念館立基處,從底下數上來,共一百餘級台階,就是說,它處在一個上下都有高度比照的地方。因為山坡已經存在了高度,如果建築本身再高拔起來,就會顯得突兀奇聳,造成與集鎮中建築太強烈的反差(原本,總體規劃設計中,映秀新鎮就不設高層建築,原則是“不求大,小而美”),使人居下遙望生壓迫感,同時有與背後山峰比高之嫌,遑不和諧。而太低了,不惟氣勢難成,會與後麵大山的高度不成比例,同時,從遠處看,勢必感覺趴塌矮縮,恍若不見。
處地位置所提要求,成為震中紀念館設計的難度。
不知何鏡堂先生是否用尺子仔細度量過?現在的高度是最佳效果,從遠處看過來,覺得建築既恰到好處地融入了山體,像是山體的一部分,又被大山的背景襯托,仿佛精心推出前台的一個木石結晶物。這樣,與大地、氣候、環境的結合都在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