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3.映秀的時尚
1
何鏡堂先生主持設計的另外一座單體建築,是映秀中心衛生院,這同樣是映秀新鎮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中心衛生院的醒目,所處位置應該是個重要因素,出映秀灣公園,過漁子溪三號橋,下213國道,朝左邊一望,就看見了它。映秀新鎮所有建築中,大概以它的周邊環境最為開闊。背後是漁子溪河,左側是漩口中學遺址,前方是學術交流中心。標誌性建築毗連為鄰,相映生輝,也是美觀引人的一個原因。
當然,關鍵所在,還是建築物本身。這座建築依舊鮮明的何鏡堂先生藝術風格,自然、質樸、大氣,也許是為了鎮子整體環境格調的相諧一致,建築外觀與綜合市場相似,是仿木裝飾,遠遠一看,恍若森林裏的碩大木頭房子。樓高三層,軒然迎風。
跟映秀新鎮所有建築一樣,中心衛生院的出眾更體現在內涵上。首先,具有不同尋常的穩當堅固性,建築設計標準為抗震設防烈度8度。體現在最科學的建築結構、最好的抗震建築材料、最先進的抗震建築技術等三個方麵。具體而言,係采用框架——剪力牆結構形式,剪力牆主要布置在樓梯間四周,以確保結構剛度及應急逃生通道的安全;采用基礎隔震技術,繞外廊而設置99根立柱,每根立柱下麵鋪有90厘米厚的橡膠隔震支座,地下室頂板下(有地下室部分)及基礎頂麵(無地下室部分)均設置橡膠隔震支座,以確保抗震能力;所使用沙漿、混凝土等施工材料全部超過預定標準,以確保承重性和堅固度。
映秀中心衛生院(周運華攝)
另外,中心衛生院內部設置完善,設備先進,部門齊全,所配置的CT、彩超、胃鏡、X光機等醫療設備,精良度直追沿海發達地區。空間寬敞,設計業務用房5000平方米,生活住宿用房4500平方米,住院床位100張,設有急診、內科、外科、中醫、婦產科、兒科、口腔科、骨科、住院部、手術室、X光室、化驗室、B超心電圖室、預防接種室、計劃生育手術室、康複理療等多個功能科室。具有極好的醫療救治條件。
與這一切相匹配的,是醫院裏白衣天使們令人稱道的醫術和職業道德。5·12大地震,成為映秀鎮衛生院領導和職工們的一麵特殊鏡子,折照出這個集體靈魂的熠熠光彩。他們感人的事跡曾經廣為傳頌,鼓舞四海之內人們的心靈。
2
映秀中心衛生院有著光榮的曆史,自1962年成立以來,四十年間長足進取,發展成為一所集醫療服務、婦幼保健、衛生防疫等多項內容的綜合性醫院。至地震前,院內共有職工4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4人,配備有韓國現代急救救護車、日本原裝進口半自動血球計數儀、韓國產麥迪遜黑白B超、國產200mA的X光機、口腔綜合治療儀、心電監護儀、心電圖機等多種先進醫療儀器,開設有中醫科、內兒科、外科、婦產科、口腔科、檢驗科、B超室等13個專業科室,住院部核定床位19張。業務輻射銀杏、臥龍、耿達、漩口、三江、水磨等鄉鎮,為阿壩州最大的鎮屬中心醫院。
5·12地震,將一切化為瓦礫。
所幸,院內職工無有死難者,隻兩人受了傷。在傷亡過半的震中映秀,堪稱奇跡。幸運的人們不負上蒼偏愛,驚魂初定,立刻展開生死救援。在院長崔彬的組織帶領下,職工們冒死重新衝回搖搖欲墜的大樓,在落雨樣紛紛砸下的碎磚、砂石、粉塵中,或抱或背或抬,將被困危樓的19名住院病人全部搶救出來。
很快,受傷群眾們擁來衛生院求救了,使搶運藥品和器械成為迫在眉睫。可是衛生院庫房已然下陷垮塌,十分危險,怎麼辦?
崔彬院長幾乎未假思索,再次朝危樓衝去,這樣時刻的身先士卒尤其富於感召力,醫務人員不約而同,全部勇敢地緊隨其後。所有可以挖出、搬走的藥品和器械都迅速搶運出來。
隨之,緊急施救開始。此時,強震過後不足20分鍾。衛生院臨河的空地上,用彩條布和木板搭建的簡易救治棚成為跟死神對拚的生命陣地。衛生院的幾個負責人緊急商議,決定將人員一分為二,一部分留守院內展開救治,迎接被搶救出的傷者;另一部分編做4個醫療救治組分別趕往映秀小學、漩口中學、映電籃球場及福堂壩電站等受災嚴重單位,進行現場醫療急救。
震後不到1小時,臨時衛生院裏已聚集傷員近百人。醫務人員盡傾全力,除了救治,忘記一切。這樣的情形,在映秀鎮與世隔絕的50多個小時裏,沒有過改變。直到外部救援力量終於突破萬難來到身邊。這期間,他們救治受傷群眾1180人,其中465名重傷人員得到了較為有效的初步處理,使後來的挽救生命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