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4.映秀的牧歌(1 / 3)

第三部分 4.映秀的牧歌

1

春天快要結束的時候,我表示,想在映秀鎮采訪援建工作小組全體成員。這時候,他們都已撤離映秀,駐紮在都江堰搞結算,顯然,是援建工作的尾聲了。

我要在他們千辛萬苦幫助建設而成的嶄新溫情小鎮裏,細細地聽他們講述最初的情景,那篳路襤褸、驚濤駭浪的流程。

這時候的映秀,所有美麗都呈現了,正如千人壩壩筵上鎮委廖軍書記所說的,到3月份,鄉親們全部返鄉,搬進了新居。映秀掀開嶄新的一頁,開始了新的篇章。

旅遊幾乎是隨跟著就熱了起來。這次我住的,是楓香樹村一戶人家,三層的樓房,上下共有四個房間做客房,設八個床位。這家人是春節後從都江堰搬回的,立刻在一樓的玻璃門上印出紅色的大字:住宿。生意立腳而來。一晃三個月了,幾乎天天住客盈滿。每月收入在五、六千元之間。這人家有代表性的是房子,戶型、結構,全鎮的民居基本都是一樣,各個獨立一座小樓,一樓是寬敞明亮一間大廳,二樓三樓分成麵積不等的房間,可做書房臥室。辟旅社的話,就是理想的客房。

他家的處地並不算優勢,因為被包在民居的中間,離震中紀念地、莞香廣場、映秀灣公園等景觀也遠,遊客要很耐心地在鎮子裏穿行,才會慢慢來到這個地方。鎮子許多人家樓楣上都懸著寬而長色彩鮮亮的匾,上麵一個一個很有內蘊的店名:秀樓旅社,小憩驛站……尤其那些臨著江岸的店麵,裝扮得典雅華麗,很有幾分引人。這些靠近旅遊景點的地方,不知其生意興隆到何樣?我住的那戶人家,客房已經不夠了,盤算著要把一樓也改造,增設兩個房間出來,主人夫婦晚上到旁邊兒子家去住,白天回自家打理生意。兒子家開的餐館,熱鬧隻在底下,上麵房間能騰出空餘。

餐館、服裝店、藥店、日雜店、土特產門市部等,是旅社外的商業,排列在沿街兩邊,彼此搭配,成為一條龍服務。正是映秀鎮最初規劃“戶戶有商鋪,家家搞旅遊”理想的完美實現。映秀的鮮明特點,整個鎮子是一個大商業區,同樣寬闊的街道在每一戶人家的樓門前鋪展,就像陽光均等地灑落在萬物的上麵。

岷江、漁子溪兩岸,震中紀念地、映秀灣公園、莞香廣場,這些地方人潮湧動,摩肩接踵,遊客熙攘之象堪比上海豫園,北京頤和園。規劃時的預計,映秀年接待遊客150萬人次,現在看來不止了,鎮政府的人說,此時,映秀每天接待遊客已在一萬人次以上,一個月就相當於原接待計劃的半年之數了。

陳林佐們看到這情景,心中自是快慰非常,這是他們自始至終,切切的盼望。

援建工作者們確實欣慰,卻不滿足於此,他們要讓映秀演繹大旅遊文化,讓這個地方成為天下人人想來一遊的風光勝地、精神聖地。工作是落到點點滴滴的,比如,這天應邀而來,林佐組長就帶了一個旅遊團隊同來,帶團的人是他的朋友,本是要去峨眉山的,因為他而先來了映秀。來到映秀,自然就知道了這裏曾發生的一切,地震的慘烈,救援時的感天撼地,重建時的大愛如磐,這裏每一座建築物,每一莖草,每一朵花兒,每一塊石頭都是講述者,都是教科書。同行的旅行社領導大受撼動,表示此後要建議所有的來川觀光旅遊團,先來映秀一遊,人在這裏,觀光成為洗禮。

這樣的交談,往往成為群策群議的探討,許多利於映秀未來旅遊事業強力發展的金點子,就碰撞而出。直聽得林佐組長幾個人喜上眉梢,振奮不已。他們認為映秀旅遊做大做強,一個好辦法是引專業隊伍進來搞品牌打造,現在已有雲南麗江的一米陽光公司進駐,短短幾個月就一派風生水起,下一步要使更多旅遊服務部門來此搞開發,謀發展,做貢獻。

林佐組長給我講述他的一係列構想,諸如……

我相信這些美麗藍圖都會化為現實,仿佛已看見那光彩橫生的一天。

一瞬之間有悟,東莞之誌,是要映秀在發展旅遊事業上再創造一個奇跡。來自那塊土地的人,創造奇跡似乎已經成為習慣。

2

本是信手而拈的一個日子,竟是一個金燦燦豔陽天,都說,映秀難得有這麼好的天氣,尤其地震後,太陽難得這樣從早到晚都亮得晃眼。我格外高興,能得天公作美,是幸運呀。

知道這眷顧得來,是因為所寫的書,這是一本貨真價實的功德書,寫的全都是舍己為人,積功累德的人物,陽光是為他們而燦爛的。

援建工作小組的六個人都來了。見麵有故友重逢的親切,這時,我覺得跟他們已經是朋友了。卻隻是對“三劍客”進行過初步采訪,阿輝、阿宇、阿華幾個,雖接觸過多次,都是幫助我采訪別的人,沒有一次說到他們自己。而我是一定要聽他們說說自己的,怎樣的童年?怎樣的成長曆程?怎樣的緣故來到映秀?我還要知道關於他們的父母和家庭情況,他們是讓自己的父母感到光彩自豪的人,而究其根本,這中間有母慈父怙的教養之功。

因為格外好的陽光的緣故,我提出先去看一看那些懸掛在半山坡上的村莊,那些由他們幫助修建起來的嶄新村落。陳林佐幾人曾經手腳並用攀爬過的那些崎嶇山路,我要親自去走一走。

於是,在春天的金色陽光中,我們朝映秀的山村而去。

第一個走進的,是張家坪村,這個村莊離鎮區最近,說是三公裏,在鎮子西南,岷江西岸。這就是那個平護坡填灘塗,硬造出一塊堅實之土,在上麵脆生生長出來的村莊。這卻是風水學上珍貴的寶地,小小的一個村子,背倚著蒼翠之山,前麵一條翻波湧浪奔騰歡歌的岷江,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共潤澤,熏照著一片人間煙火。早就知道這裏的農房像鄉間別墅,真正麵對時刻,還是忍不住讚歎連連,藏羌風格的獨特,在於色彩的鮮活造型的靈逸,鮮活和靈逸中間又蘊著一派含蓄優雅。概是三層小樓,毗連而立,是聯排別墅式,大約有二十棟吧?居住著105戶人家。

因為是午後嗎?村莊閑靜得像是在天上,悠悠刮過來的風兒是天上飄呀飄的白雲。這時候的陽光亮得就像油畫裏的樣子,我們一路走一路看,像是油畫裏愉快晃動著的人。

百花大橋在對麵,與村莊隔著岷江,天崩石、震源點廣場在前麵,與村莊最邊緣的一座樓房相距隻大約100米的樣子。岷江在這裏一下寬起來,身子隨意一彎,轉出一個大大的半弧,立時橫生氣度。

順村莊之勢,樓前的大堤上設了白漆鐵欄杆,像是為了憑欄以臨江,其實是對野性之江的提防。拍著欄杆,林佐組長告訴我,是怎樣造了這塊地,築了這道堤。光是整地,就投入了八百萬之數。手指伸出去,對著下麵的江灘,說那是他們剛來時走的路。眯起眼,看見傍著洶湧的江流,有一條窄窄的砂土路,似一聲長歎樣扭曲著身子,在泥濘中跌跌撞撞爬行。那其實不能算是路,可地震後,人們確實就是通過它進出映秀鎮。它貼著殘損的原百花大橋橋身鑽過去,消失在一個幽暗危險的拐彎裏。那時候,都汶高速路還沒有通,這是唯一的道路。我無法想象怎麼樣在它上麵走?當餘震不斷,當飛石如雨,當岷江還像一個剛剛發過羊癇風的人,忽而就竄出可怕濁流。

看身邊的這些人,笑談往昔的樣子,好像在說的是別人的故事。他們當年的心願全部實現了,在這自己一筆一畫描繪的圖畫裏,指點意境,解說風光,所有曾經的苦,都改換了模樣。

此刻優美靜臥著的村莊,不知是否還記得昔日苦難?5·12地震,映秀鎮諸村中,以張家坪不幸最甚。因為它正處在震源點牛圈溝之中。那是一個高海拔的地方,在2350米之上。說是地震一開始,是從地心深處一波波地向外釋放能量,地能似鋒利剪刀,裁布帛一樣把大地裁開,可怕的裂縫從底下一層層遞上來,衝到地麵上,最先將名叫蓮花心的溝岔殘暴撕裂。這溝巨口爆張,猛然噴出300多萬方碎石,這些怪石彙聚成流,以1440公裏的時速傾瀉而下,短短6秒鍾裏,把下端的牛圈溝往前推了約24公裏。臥於溝中的原張家坪村頃刻間摧毀,房屋如積木般坍做瓦礫,死難34人,32人重傷。其中一個小組,無一幸存者。

僥幸活下來的280多名村民,成為一無所有的人。

這是此村莊重建啟動最早的緣故吧?卻是波折多多。首先是選址難,也想過原址重建,但周圍大小山頭、坡穀,細細走了幾十遍,也找不出一塊適合重建新村的平整地麵,觸目所見,全是地震後留下的尖楞石頭。另外,遭受地震重創的村民們,不願繼續居住這裏了,他們想到山下去,靠著公路,離鎮子近一些,以後討生活能夠容易些。

於是,決定在山下尋找新的安置之地。

折騰了近半年,終於定下章程,在這裏修整護坡,人工造地。用地有了,房子怎麼蓋又成為困惑。震後的村民,心上有了陰影,傳統的磚混結構住房再結實,住在裏麵也不能踏實了。為心安計,須換一種樣式。隻好帶著他們去四方考察,一番對比後,看中了“輕鋼結構”建房類型。反複研究後敲定,就用這種。卻是問題又來,此為領先技術,尚沒有民用建築方麵統一可靠的技術規範和經驗,竟是施工無術。無可奈何,隻好再改,最終,采用了尋常情況下隻在大型廠房或摩天大樓之類建設上應用的“鋼結構”工藝。

林佐組長轉過身來,笑對著村莊,說這可能是整個災區唯一采用“鋼結構”工藝重建的新村了。

這是張家坪村格外氣韻優幽的緣故嗎?內部的力量成為底氣,氣定而神閑。

有了堅固漂亮的住房,隻是解決了安居問題,樂業呢?這個村莊的土地全部被掩埋了的,村民都淪為失地農民,原有的生活來源已被掐斷。

林佐組長答說,這是他們一開始就著手破解的一道題目。現在的張家坪村已劃歸映秀鎮中心區域範圍,村民全部轉為城鎮居民,納入了城鎮社保。你看,跟鎮子裏一樣,這裏每戶人家樓下也是都設了商鋪的,一概16平方米的麵積。還是那個思路:“戶戶有商鋪,家家搞旅遊”。在映秀鎮未來旅遊規劃中,這裏是發展牛圈溝震源點旅遊的依托點。

打旅遊牌,同樣是張家坪村的謀福之術。這方麵,張家坪是得天獨厚的,早在地震前,它就因資源豐富,而成為映秀鎮意欲打造旅遊點的一個村莊。那時候,可圈點的風景,是牛圈溝蓮花心附近的一條瀑布,長約五六十米,四圍翠竹成林,山花競豔,風景秀麗,曾在瀑布下方設了一座“農家樂”,生意很是興隆。而今,震源點成為第一優勢,亂石叢堆的牛圈溝溝口辟修成了廣場,對整個牛圈溝進行嚴格的地質治理後,由溝口往上,一條棧道蜿蜒有致,直通蓮花心。而今那裏又多了一個看點,乃是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湖波清淼,與曆大劫尤美麗的瀑布兩相呼應,互為映襯。地震也損傷了瀑布的,因碎石填溝,削縮它的身量,計有幾十米,與眾不同的美致恰好因此而平添,所謂最是滄桑起風流,獨有一份憂患煉製的神奇。

相信張家坪村的明天,會因區域旅遊的火熱興旺而美好燦爛。

驅車離去的時候,林佐組長告訴我,很快,會修築一條岷江河堤,以堤帶路,將張家坪村與映秀鎮區連接起來。那時候,小小村莊就是鎮子的一部分,各種商貿業都會因之興旺起來,居住這裏的百姓,日子會富裕了。

3

朝老街村走,途經老虎嘴,車子停在這個地方。

此地在映秀往汶川方向四公裏處。

有一篇文章說,老虎嘴是地震震出來的一個地名,之前,並沒有這個地方,隻在它的上麵,悠緩的山坡上,有一個靜謐而臥的村莊,即從前的老街村。此說是否屬實,問了一些人,沒能得到求證。確鑿不疑的是,地震爆發時刻,從山頂上傾瀉而下的泥石流如凶殘的猛虎,將村莊吞噬,又繼續狂奔,斬斷213國道,撲進岷江,橫阻激流,形成一個巨大的堰塞湖。山石亂堆,自上撲下的形狀,酷似一隻被刹那定格的撲食餓虎。

這應該是老虎嘴得名的由來。

曾經在電視上看過人民子弟兵搶通生命線驚心動魄的情景,幾度打通,幾度又被阻斷,餘震頻仍中,當時的山頂上,像是有一個巨大的泥石流源頭,源源不斷冒出石塊泥漿,不停地囂然滾落。不得已,最後隻好於平地上修了一條隧道,攔擋山石,暫時讓往來車輛通過。

同樣令人歎為觀止的舉措,還有移江造路。堰塞湖即成,213國道頓時被淹沒在10米之深的濁水下,隻能另辟通路了。當時情形,唯一的辦法,是爆破垮塌的山體,使之在飛砸而下的瞬間阻斷河道,迫使河床右移,把江水引流過去,騰出左側河床,再以炸下的山石填平,夯牢壓實,以為新道。

承擔這項工作的是具有“交通鐵軍”美稱的四川路橋集團公司,這個集體以自己神奇的效率、鋼鐵的意誌、卓絕的精神,贏得舉世欽敬讚揚,在這個特殊時刻的特殊危急環境裏,寫下了閃光的一頁。

此時我們腳下奔騰咆哮的江流,就是被人力移挪改換了位置的。站在這裏,迎著爽厲的江風,看看這奔竄不止的蟒龍,再轉過身去,看看上邊亂石叢堆的山坡,回想著三年前這裏炮聲隆隆,砂石橫飛的情景,真是感慨橫生,大自然之力固然神奇巨大,毫不遜色的,更有人的力量,誌氣所在,山河皆可以重塑。

而所謂誌,其實是愛。這層意思,當麵對新的老街村時候,尤其領悟至深。

過老虎嘴,行不多遠,就是新老街村。

原來散落在山穀中的村民,被聚攏在一起,在這個重新選定的地方,建成村落。

關於這個村莊的曆史,前文已有略述,它是昔日都江堰通往阿壩的必由之路。著名的茶馬古道就在村莊的旁邊穿過。應該就是因為這條充滿浪漫色彩的古道,才衍生了這個村莊。一如遊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山居之民喜愛傍依道路。

老街村在地震中的遭遇,有苦澀的文字直白記載:

原有村民140戶,418人,其中遇難55人,傷殘78人,道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全部毀壞,直接經濟損失50056萬元。

傷痛已經留給了曆史,成為茁壯的根,托舉出今天花朵一樣美好的生活。

老街村新貌(東莞日報記者攝)

今天的老街村,已有很多人陶醉而深情地描寫過了,嶄新的藏羌式樓房,依山勢而錯落,高低相循,起伏有致,讓人想起都市裏那些價格不菲的山地式高級住宅區。都市裏的住宅區哪裏有這樣明透的山光水色呢?哪裏有這樣山花縈繞,風似甘露呢?

看了這裏的民房後,聯想其餘,你會知道藏羌式是一個詞意廣闊的概念,在不同的空間裏,表現不同。具體到這個村莊,格外惹眼的是房子的顏色,潔白的外牆,配以或鮮紅或深褐的邊飾,別有一份儂麗而清新的韻致。

這裏也是村落小小,次第毗鄰,大約二十幾棟樓房,每棟獨立一個單元,分住著六戶人家,寬敞舒適是不消說的。

跟房子一樣悅人的是道路,這哪裏像是村路呢?寬闊、光潔、細碎彩色的石子砌出簡單大方的圖案,或者就是現代味十足的柏油路麵,在陽光下坦亮著。更難得的,是路側一段一段設了護欄,本來是鐵質,偏弄的像是木材,而且是歲月感十足的那種老木頭,粗糙率意,堅可比石,藝術味於是濃鬱而生。欄杆歇處,必是一道石頭台階,白色,一層一層遞上去,到人家的院落裏,院落裏也斜斜地橫著欄,卻是細巧了許多,欄的這邊站一棵婆娑之樹,那邊映一叢搖曳之花。簷脊翹翹,那翹翹處可掛著金銅的風鈴?而鳥聲似珠子,翠靈靈飛下來,落到白銀的盤子裏,濺起一片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