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重返故裏 3(3 / 3)

打鬥的蟋蟀分成重量級、中量級和輕量級三種。在開始打鬥之前,它們得在一台小秤上稱重。打鬥舞台是一隻沒有上釉的陶碗,或是一隻未經砂紙打磨的木碗。碗的內部要粗糙,這樣它們才能站得穩。比賽還有一位裁判,此人在開賽前會記下兩位對手各自的勝局。當兩隻蟋蟀相遇時,它們的天性就是攻擊對方,但是裁判會在一旁用插在一根竹竿末端的耗子的腮須來調動和挑撥它們。一場打鬥可以延續3分鍾到半小時不等。

天上掛著一輪大大的圓月,八月的月亮。今天晚上,我急切地想做點什麼不同尋常的事,於是我谘詢了一下酒店前台,看看他們有什麼好推薦。他們建議我去市中心和鍾鼓樓腳下的茶館去看看。這是我第一次去茶館。在中國所有的城市中,許多茶館與大量的舊建築物一起被推倒了。這是一個露天之所,我在石桌前的一把木椅上坐下,由於使用多年,椅子已經泛有光澤了。

聽眾們到這裏來聽一位戴著墨鏡的盲人說書,他們中還有幾個外國人。隻見說書先生坐在一個木台的凳子上,每天晚上他都會來這個茶館說一段書,而聽書也是品茶的一個傳統。聽眾們一邊聽著書,一邊囁著茉莉花茶,一位年輕的女服務員在一旁不停地給客人斟茶。幾乎所有的男人都抽著煙袋。似乎沒有人在意這家茶館很不整潔,空箱子一個個疊著摞得老高,柳條筐被棄置在一個角落裏。人們來這兒是為了聽說書人的故事的。隻見這位盲人拿起了一把琵琶,用那表層是豬尿脬做的琵琶末端重重地敲擊了一下桌子,然後,他用一種單調的聲音開始背誦起故事來,時不時還唱上幾段。他的故事講的是一位不幸的母親,她無法再照顧她那幼小的兒子,於是她將他放進一個籃子裏,丟棄在一座橋邊,她隻希望有個好心人會撿到她的孩子並照顧他。一位年長的夫婦撿到了這個孩子並把他當作親生兒子來撫養。男孩長大成人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離開家去找自己的親生母親,他找到了。母親警告他說不要忘記曾經愛他的任何人。然而,當這個年輕人做了清廷的官吏後,假裝不認識他的養父母,因為他的忘恩負義,他被雷電劈死了。這個故事在12世紀時就已在四川廣為流傳。其故事情節是口傳相授的,類似於孩提時大人給我們講的故事。這是一個在兒童文學中常常出現的有關孝道的儒家故事。讓我感到吃驚的是,盡管經曆了各種革命和變革,這種講故事的形式仍然擁有那麼多的聽眾。

說書人用一種舊方言講著故事,其間還有樂器伴奏。他那美妙的聲音讓我聽得出了神。他帶了一個徒弟,也是一個盲人。師傅說書時,徒弟坐在旁側,他專心致誌地聽著,好像是在默記他聽到的東西。我隻聽了一段書——聽說他講完整個故事要花7個晚上的時間。

每消費一杯茶說書人可以賺取一毛錢,每天晚上他會努力賺上兩塊錢。在這個月圓之夜,我也不記得自己竟然喝了那麼多碗茶——它足以讓我徹底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