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重返故裏 3(2 / 3)

在洗象池附近,居住著“文明”的猴子家族,這些猴子不會上前騷擾遊客;它們實際上被稱作“紳士猴”。我曾看見它們坐在佛像之間盯著遊客看,它們還會模仿遊客的舉止來自娛自樂,並一群一群地跑來跑去、四處張望。還有些猴子在寺廟裏靜靜地踱來踱去,不時地站起身向四周望一望。大約有12隻猴子為了避雨而蹲伏在門廊下,一字排開。要給它們拍照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麼它們跑開了,要麼它們會攻擊遊客,如果遊客試圖更接近它們的話。膽子最大或饑餓難耐的猴子為了遊客手中的食物會屈尊擺個姿勢,但是危險總是存在的,因為它們會突然奪走你手中的相機。九老洞附近的猴群其行為舉止就沒那麼“彬彬有禮”。它們就像罷工的示威者一樣阻塞道路,伸出胳膊,作出要食物的手勢威脅過路的人。更有甚者,還會到處翻尋香客們的口袋或是搶奪遊客的帽子。這一類猴子被當地人稱作“強盜”。

今天,寺廟裏在慶祝“蟋蟀節”。我向一位坐在一個角落裏的男人走去,他身邊圍滿了好奇的過路人。這個不同尋常的民間藝人正在用草葉編織昆蟲和小動物,隻見他手指和手腕靈巧地上下翻飛,僅憑記憶就能將那些昆蟲和小動物編得惟妙惟肖;在一張小桌子上,擺放了一些編好了的小昆蟲,它們一副好鬥的姿態,誓要與對手一決雌雄。他有不同種類的草葉,那些草葉都是寬寬的,在開始編織之前,他會將草葉浸到沸水中,然後任其在露天晾幹。當他得到某種草葉時,他會將草梗浸泡在溫水中,使之富有柔韌性。他用剪刀剪下他所需要的部分,然後把其餘的扔掉。他會加上有顏色的種子作為蟲子的眼睛,他編一隻昆蟲不超過15分鍾,而蟲子一編好馬上就被耐心等待的主顧買走了。

有人高喊著:“給我女兒編個蚱蜢。”還有人大叫著:“給我兒子編條龍!”我買了9隻,有蝴蝶、蜜蜂、蜻蜓、蟬、蚱蜢,當然,還有幾隻蟋蟀。

這位藝人編了很多蟋蟀,因為這一天正好是初七蟋蟀節,根據習俗,人們會拿著裝在小竹籠裏的蟋蟀四處遊走。誰要是沒有籠子,他們就會把蟋蟀放在一個掏空的小南瓜裏,並將之掛在袖子上。

人們認為蟋蟀能抵禦邪魔,而後者顯然忍受不了蟋蟀的歌唱。市場上,蟋蟀的交易總是很火爆,那種歡快活潑叫個不停以及好鬥的蟋蟀都十分搶手。裝著蟋蟀的籠子賣起來就好像攤子上的熱餅子,好銷得很,正如他們正在做我的那份那樣。

養蟋蟀的傳統在宋朝時期就已經盛極一時,當時人們養蟋蟀隻是為了聽它們歌唱。這一習俗非常盛行,以至於裝在籠子的蟋蟀在皇宮裏也能見到。有些人擅長捉蟋蟀,於是他們將上等的蟋蟀獻給皇上以換取賞賜。

除了人們走路帶著蟋蟀,坐船、坐火車也會帶著這個寵物。我甚至曾經在飛機上見過幾位婦女緊緊地抱著她們的籠子,那情境不啻於將她們的命運托付給了這些吵鬧的護身符。

在宋朝,鬥蟋蟀成了一種全國上下熱衷的娛樂消遣方式。關於如何喂養打鬥的蟋蟀有各種不同的意見,此外還有專門的、有著詳細喂養說明的書籍。有人建議給它們喂雜食,以確保它們在打鬥時力氣大且持久力強。其中一種被推薦的食物是,以米飯為主,再伴上荷花和對蝦。有人則稱煮熟的雞蛋更好,還有人提出了一種恐怖的理論,即如果將上次它們鬥死的蟋蟀的腿碾碎來吃,它們將更驍勇。如果蟋蟀病了,得給它喂用蝴蝶翅膀做成的清湯。如果它們感冒著涼(這你怎麼知道?),得給它們喝一種用蚊子泡製的水。如果它們發燒,必須得每兩個小時給它們吃豌豆的莖,而對於其他呼吸方麵的毛病,隻需給它們吃一點研成粉末的蜈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