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中國憤青的精神分析 2.憤青的類別以及各自特征(1 / 2)

第一部分中國憤青的精神分析 2.憤青的類別以及各自特征

在今天的中國,非理性的憤青分為很多種類別,我們盡量完整地加以歸納如下:

1. 左憤,即左派憤青。

政治術語中左和右的概念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在1791年的製憲會議上辯論時,擁護激進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議會的左邊,而主張溫和的保守派(立憲派)恰好坐在主持人右邊,於是,人們習慣上將革命的一派稱為“左派”,反對革命的一派稱為“右派”。因此,左的初始含義就是激進,右的初始含義就是保守或反動。在社會主義國家,左派特指擁護社會主義道路的,右派則特指資本主義派。我們這裏說左派憤青,不是指擁護社會主義的憤青,而是指原教旨主義左派憤青,就是毛澤東所稱的教條主義者、本本主義者。左憤主要是基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片言隻語,用這些斷章取義的東西來分析中國當下的問題並試圖解決。其實,麵對自己的理論被歪曲濫用,馬克思本人就說過他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恩格斯於1890年9月7日在《給〈薩克森工人報〉編輯部的答複》信中寫道:“在理論方麵,我在這家報紙上看到了(一般來說在‘反對派’的所有其他報刊上也是這樣)被歪曲得麵目全非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在談到七十年代末,曾在一些法國人中間廣泛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時也預見到會有這樣的學生,當時他說:‘我隻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這一類憤青在中國不占多數,他們多為一些高校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的學生或老師,這些人脫離了中國的現實,提出的主張自然就很離譜。例如,左憤會從馬克思著作出發,認為社會主義就不該存在商品、貨幣,更不應該有市場經濟,他們對現實的批判唯一的根據就是:你們做的和我在書中看到的不一樣。這一類憤青,在改革開放之初可能還有不少,例如當年中國建立股票市場的時候,某著名高校一位教政治經濟學的教師竟然跳樓自殺以表達自己的憤怒。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製度的確立,這一類憤青越來越少。

左憤在網絡上的特征就是喜歡賣弄馬克思主義理論,比如《資本論》,他們與人辯論任何問題,就是從這些書中斷章取義地摘幾句話出來。左憤與下麵將要說的毛憤的區別就是,他們有可能是反對毛澤東的。比如,王明可以說是當年的左憤,他是反對毛澤東的。即便在毛澤東時代,也仍然有不少基於馬列主義而反對毛澤東的左憤,比如“文革”中對領袖崇拜提出質疑的青年學生林昭,就是這種憤青。在今天也同樣存在這類憤青,他們有馬克思主義理念,但反對毛澤東的許多思想和路線。

2. 毛憤,即毛主義憤青。

這一類憤青保留了“文革”時代領袖崇拜的特征,他們仍然堅信毛澤東的一切都是正確無誤的,他們反對市場化改革,主張回到改革開放前的狀態,甚至主張再來一次“文革”。這一類憤青,相當狂熱與亢奮,而其主張也相當可怕。而更可怕的還在於,他們在所有憤青中占的比例是很高的。他們往往保留了“文革”青年的所有特征,思想、話語、行為與“文革”時代的人如出一轍。如果留意他們在網絡上的評論,他們經常是毛主席三個字不離口,把主張市場化改革的人稱為“走資派”,把反對他們的人罵為“黑五類”的後代,甚至公然為“文革”翻案,到處叫囂再來一次“文革”,並且要七八年再來一次。

毛憤把今天中國的一切問題歸根於脫離了毛主席的正確路線,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重新回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上來。在他們心目中,改革以前的社會像天堂一樣完美,毛主席偉大到沒有任何一丁點錯誤。其實,早在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就一致通過了鄧小平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該決議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對多年來的“左”傾錯誤和毛澤東晚年的錯誤作了全麵的分析和批評,在肯定“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的寶貴的精神財富”的同時,也指出:“對毛澤東同誌的言論采取教條主義態度,以為凡是毛澤東同誌說過的話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隻能照抄照搬,甚至不願實事求是地承認毛澤東同誌晚年犯了錯誤,並且還企圖在新的實踐中堅持這些錯誤,這種態度也是完全錯誤的。”

除了反改革和懷念“文革”外,毛憤的另一特點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其實就是盲目排外,與外部世界進行對抗而不是合作。西方國家在他們眼中仍然是“亡我之心不死”的帝國主義,主張不與他們合作,要對抗,打倒美帝國主義,打倒日本帝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