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中國憤青的精神分析 1.憤青是什麼(1 / 2)

第一部分中國憤青的精神分析 1.憤青是什麼

我們所指的憤青是什麼

“憤青”,通常被認為是“憤怒的青年”的簡稱,而最早“憤怒的青年”(Angry Young Men)一詞是指1950年代一些作品表現出憤世嫉俗情緒的西方(英國)青年作家和評論家。這些人對於當時西方社會的種種現象感到不滿,進而進行批判,而他們的言論對於社會主流而言是相當極端的,甚至於是帶有無政府主義傾向的。

西方的憤怒青年都是反對國內政府和社會的,他們往往是對本國非常重大的、長期積累的製度或者政策問題進行憤怒地抵抗和批判。在西方,那些積累了幾十年的堅不可摧、無人敢站出來反抗的弊病或者社會不公,這時候,隻有憤青們敢站出來,勇敢地鬥爭。例如,1968年在法國發生的“五月風暴”,那一大批走上街頭反對法國當局教育和勞工政策的巴黎學生,就是憤青的經典,他們被視為青年人有理想、有行動、敢於反抗社會不公的代表。又如聲勢浩大的1960年代美國的反越戰運動,其主流也是美國憤青,對於持續這麼多年的越戰,政府一直強硬堅持,唯有廣大美國憤青勇敢地站出來反對政府,強烈要求政府讓美國人民從戰爭的泥淖中走出來。

總的來說,國外的憤青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關心的是與他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他們反對的是現實中實實在在地損害他們利益的本國政府。

應該說,憤青一詞雖然起源於1950年代,但是憤怒青年作為一個客觀存在卻是古已有之。加之,中國國內的憤青與西方憤青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比如,中國當代憤青的憤怒主要是針對國際社會,而不是針對本國社會問題。因此,我們對憤青一詞不應局限於其在西方的原始含義。綜合古今中外不同憤青的共性,我們給憤青下一個比較寬泛的定義,即憤青是指對國內或國際社會強烈不滿,並長期保持一種渴望發泄的憤怒情緒的人。在這裏,憤青首先是對社會問題的不滿而憤怒,對私人問題不滿則不屬於憤青,其次,偶爾的憤怒不算憤青,憤青必須是長期處在憤怒狀態、時時想發泄的一種人。

然而,我們在本書中並非要分析和批判所有憤青,我們僅涉及其中的一類憤青,並且這一類在中國近代和當代都屬於憤青的主流,那就是“非理性憤青”。非理性憤青,就是指對社會問題的產生根源毫無認識或者認識有嚴重偏差,同時對於解決問題的辦法毫無理性思考的一類憤青。

鑒別這類憤青有兩個依據。第一,他們的憤怒屬於純情感的、毫無理性的憤怒,分不清自身利益所在(搞不懂到底誰在損害他們的利益),也搞不清問題的根源所在,例如他們把矛頭對準海外而對本國的問題漠不關心;第二,他們提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是非理性的,正因為他們對問題的根源認識錯誤,他們提出的解決辦法也就錯誤。比如,由於他們認為腐敗是由於官員太壞,他們的辦法就是殺貪官,在網上我們到處可以看到喊打喊殺的憤青。事實上,對於腐敗問題,國內外政治學界早有定論,那就是腐敗產生的根源不在於人,而在於製度,正所謂“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治理腐敗在於建立權力相互製衡和監督製度,而不在於殺多少人。如果好的製度沒有引入,縱然把所有官員殺光,再換上一批,新換的這批並不會有什麼改觀。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朱元璋治理腐敗的曆史得到印證,朱元璋就是按照憤青的辦法來治理腐敗的,他殺貪官殺到了什麼地步?殺到了舉國無人敢做官的地步,一個家族出了個很會讀書的小孩,為了防止這個小孩長大考取功名,家族就開會議把這個孩子溺死。結果如何呢?我們知道,朱元璋一死,一切恢複“正常”,明朝官僚體係是曆史上最腐敗的。難道我們今天還能走朱元璋的老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