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寧雪和馬力設計的方案。
姬予的短板是什麼?
人新、歌少、名氣低,歌迷對專輯質量抱有觀望甚至懷疑態度。
既然這樣,那就先亮個相。
把歌曲先打個樣,你們聽一小段,不好不要錢。
這三段mv,的確都是免費發布,隻為博關注。
聽了覺得好,到時候你們再購買專輯不遲。
放一首,大家可能覺得跟其他專輯一樣,隻有一首主打歌好聽。
當然,即使隻有這一首歌好聽,就足夠吸引大家購買了——畢竟很多專輯,連一首好聽的都沒有,偏偏炒作的時候還在那兒玩概念,說什麼清新風、文藝風、憂鬱風、抒情風等等……
即使後來被罵,也狡辯說是這屆歌迷不行。
所以,有這一首好歌,就足以吊打九成專輯,也值個票價。
但姬予他們的目標,可不是銷售不錯,而是特別不錯。
這就要求發布前得有爆點。
一首肯定不行。
於是繼續放第二首。
但人的心理就是這樣,給一點甜頭就心花怒放,給多了,就開始挑三揀四。
這不,放兩首就開始有人刻薄的說,肯定就這兩首好聽。
你看名字都是這兩首歌的綜合。
當時看到這種評論的時候,寧雪忍不住對姬予吐槽:
“早知道就不該叫這個名字,叫《江南》、《七裏香》或者《東風破》都好,這樣放一首大家覺得是主打歌,放兩首就可以平息爭議了。”
姬予心裏並不在意,再說這又不是他寫的,係統送的他也那麼多要求,怎麼給他的怎麼推出去。
不過嘴上姬予卻一副淡定的姿態:“放三首難道不比兩首更有說服力?”
“這倒也是。”寧雪又一副恍然大悟,笑了起來:
“別說放三首,就算十首都放出去,咱們也不怵。”
於是,他們放了第三首。
這總不是主打歌了吧,畢竟名字又不叫《江南七裏香東風破》。
果不其然,爭議的確消停了,大家都肅然起敬:像這樣的良心專輯,太稀罕了。
不過,隨之而來的,就是全網的吐槽:你們能不能快點發專輯?
“好了好了,我們知道你這張專輯牛嗶,放心我肯定買,但你們能不能現在就發?”
群情激奮,吵吵嚷嚷的,就差提刀來見了。
雖然被罵了,但亮聲從上到下,都喜不自禁。
越罵越火。
罵,就代表他們有強烈的期待,跟饑餓營銷一個意思。
這樣的罵聲和催促,麻煩多來一點。
胃口算是吊足了,而距離11月1日全網發布,也隻有最後三天了。
而這個時候,《慶餘年》也登上了強推推薦。
上一周,給的推薦是pc端的首頁新書封麵推。
雖然也在首頁,但這個推薦的普遍成績都不如六頻。
那一周六頻,總共漲了六萬五千收藏,而這一次首頁新書推薦,隻漲了三萬出頭。
連六頻的一半都不到。
不僅漲幅下滑,而且這一期的同期排名,《慶餘年》也從之前一直保持的第一,滑落到第二。
第一的不是別人,正是穀雨的《得天獨厚》,總共漲了三萬三。
雖然兩者都是三萬多,而且穀雨隻多了兩千多,但《慶餘年》終究是被超過了。
不僅如此,對比他過去的成績,更顯露出頹勢。
正常的情況,雖然首頁新書封麵推薦不如六頻,但差距也沒有這麼大,一般是六頻的2/3。
也就是說,按照姬予的漲幅,他至少應該漲四萬多,甚至五萬出頭才正常。
但這一次?
於是,之前嫉妒的、不喜歡這一類書的,就開始唱衰,說《慶餘年》的好日子到頭了。
說這個的,絕大多數都是作者。
作者才關注數據,讀者隻關注書好不好看,正經讀者誰看數據呀!
同行是冤家,看到《慶餘年》的火爆,說不眼紅是不可能的,但之前這書太火爆了,風頭正勁,唱衰就會被說是眼紅,而現在,他們可以放心大膽的說:
“我就說吧……”
當然,本來作者在全體讀者裏麵的占比就不算高,而唱衰的,也隻是一小部分心思陰暗的、不想著提高自己,而是小心眼作祟覺得別人下去了自己就會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