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子蓋的話音剛落,內史侍郎蕭瑀開口道:“臣要懇請皇上發出明詔,諭以停止高麗之戰,集中舉國兵力專討突厥,則眾心皆安,人自為戰,突厥必滅。”
隋煬帝聽了,望望蕭瑀,望望樊子蓋,閉目沉思。眾勳臣見此,皆不敢再言,一時間,關門營房,如無人一般,靜悄悄地使每個人都可以聽到自己的呼吸之聲。
3、
宇文述的意見,顯然不可取。隋煬帝在心裏想道:朕是來解決始畢可汗的問題,怎麼可以遇上他來襲就逃跑呢?再說,以雁門關之險,他始畢可汗能夠攻破嗎?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隋煬帝在心裏回答。這樣一來,樊子蓋提出的固守和下詔征發全國各郡派兵前來勤王的意見,倒是可取的。隻是,要對勤王與守關的士卒重為賞格,卻有些難辦。這麼些年來,為統一全國不斷征戰,花費的錢財實在不少,又同時修通了大運河,就更加有些支不付出了。但不管怎樣,要別人來拚命,重賞總是應該的,這樣看來,暫時隻有答應重為賞格了。至於蕭瑀要我明詔諭以停止高麗之戰,真是有些荒唐。朕生為一國之君,自當為國平定周邊之亂,開疆拓土,搞一些大的建設造福於千秋萬代。如今,國家統一,西域開通,運河建成,隻是這本來臣服的塞北突厥,卻膽大妄為敢來反叛,不重兵征討,使之臣服,大隋之威何在?更何況,這遼東的高麗,本為商紂王叔父的封地,為我大隋封國,現在卻與朕大隋分庭抗禮,不遵臣國之禮,若不使之臣服,長此以往,對朕大隋,實在不利……想到這裏,隋煬帝睜開雙眼,昂起頭來。眾臣見了,個個挺胸塔腰,集中注意,聆聽皇帝的聖喻。
“朕以為,蘇、樊兩卿家的意見可取。固守雁門關,下詔令各郡派兵前來勤王,對勤王與守關的士卒重為賞格,實為上策。隻是,停止高麗之戰,朕不甘心。高麗雖然征討了兩次,均不能取勝,原因卻很分明。第一次失手的原因很多,最主要還是朕有些輕敵;第二次,朕大隋已獲得勝利,高麗王高元已譴使請降,若不是楊玄感起兵造反,朕無心再戰,一定征服了高麗;這第三次,如今打得正烈,卻要停下來,朕實在不甘心!高麗為朕之大隋封國,卻不遵臣國之禮,長此以往,必然動搖其他臣國之心,動搖朕大隋江山的穩固。”
“皇上英明,不降伏高麗,何以彰顯朕大隋之天威。高麗之戰,是一定要打下去的。”宇文述首先附合。
蕭禹為隋煬帝蕭後之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對煬帝忠心耿耿,待宇文述落音,開口道:
“如今高麗戰事,已是我朝最大的累贅,此次突厥偷襲之所以能連克我四十一城,與我邊關少兵缺將、官兵士氣低落大有關係,就其原因,主要是高麗戰事的影響。因為高麗戰事,抽去了邊關諸多的精兵良將,又降低了戌邊士卒的各項待遇,這才使得邊關少兵缺將,士氣不振,這才給了突厥壯大的可趁之機。此事,還請皇上再作考慮。”
“微臣也認為,高麗的戰事應該停止。”樊子蓋再次開口說道:“高麗雖與我大隋分庭抗禮,卻並不敢派一兵一卒襲擊我大隋,而突厥卻時時想趁隙偷襲我大隋,掠我土地,殺我子民,還膽敢來襲擊皇上。因此,高麗的征戰可稍緩,目前首要打擊的,應該是突厥。”說完,樊子蓋掉頭看看身邊的裴矩。
“微臣也主張停止高麗戰事,集中軍力,打擊突厥。”裴矩雙手作揖,有些激動地說。
隋煬帝聽了,雙眸一一掃過他的勳臣,再次閉目沉思。此次出來之前,他雖沒料到始畢可汗敢來偷襲,卻也想到此行必然會遇到許多棘手的事情,因此隋煬帝不僅帶了兩萬護駕精兵,還帶上了這幾位自己的弘股之臣,而今他們都是這般意見,自己也不能置之不理、一意孤行。這麼想著,隋煬帝睜開眼睛,站起身來說:
“既然眾愛卿都主張停止對高麗的戰爭,那就停下來。左衛大將軍宇文述與兵部尚書樊子蓋,你二人留在朕的身邊,協助朕指揮眼前的這場戰爭。內史侍郎蕭瑀速擬詔書,想方設法發往各地。”
眾勳臣領命一一散去,隋煬帝靠在龍椅上,早累得沒有一點力氣。樊子蓋正想勸煬帝去休息。宇文述卻一步上前,輕輕地對煬帝說:
“陛下,老臣適才在關門上,看見一妙齡鄉下女子,豆寇年華,小巧秀美,肯定別有一番美味。”
煬帝聞言,倦意消逝,頗有興致地說道:“有無一番美味,一試便知,愛卿帶來就是。”
宇文述聽了,詭秘地一笑,匆匆出去。樊子蓋見了,對煬帝一拱手說:
“老臣告退。”
煬帝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