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一統天下 第九章:進攻洛陽(1 / 3)

第二卷一統天下 第九章:進攻洛陽

第一節、龍困淺灘

73、

就在李世民與劉武周軍隊決戰山西時,關東的王世充、李密、於文化及、竇建德四支強大的武裝力量,也在征戰不休。宇文化及縊殺了隋煬帝,立秦孝王之子楊浩為帝,自稱大丞相以後,引兵十餘萬西歸。不久,他的內部發生爭執,宇文化及殺了司馬德勘。留在東都的群臣,則奉越王侗繼帝位於洛陽,招瓦崗軍領袖李密為太尉,討伐宇文化及。黎陽一戰,宇文化及敗走魏縣。由於宇文化及生性暴戾,不善禦人,致使手下多投李密。宇文化及知到自己必敗,斷然毒殺楊浩,自己做了皇帝,十分得意地說:“人生固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

李密打敗宇文化及後,來不及高興,內部也發生變故。王世充利用手中掌握的兵權發動政變,童山一戰,使李密元汽大傷。王世充乘機進擊,於偃師再次大敗李密,招降李密手下大將單雄信,生擒秦叔寶、程知節、牛進達等人。李淵聞報大喜,即派人趁機遊說李密部下魏征,請其勸說李密歸唐。

此時,替李密守衛洛口的部將邴元真,已投降王世充。隻有徐世績收拾了李密的殘兵敗將,堅挺地固守在黎陽。由於徐世績領軍有方,戰略、戰術,每每出人意表,征戰攻守,總是取勝,跟隨他的部隊越來越多,已成氣候。李密初與徐世績相交甚厚,且得力於徐世績說服翟讓禪位於他,也曾對徐世績言聽計從。隻是部隊發展到幾十萬人之後,李密再聽不進徐世績的話,有時還對他大加斥責。如今兵敗,李密欲奔黎陽,又恐徐世績記恨於他,趁機謀害,李密走投無路,隻好聽從魏征的建議,率敗兵兩萬人降唐。

正在黎陽,誠心誠意地準備恭迎李密的徐世績,知道李密降唐,悔恨不已。以手拍自己的額頭,感慨地說:“我怎麼就不主動去迎魏公呢?!是我害了他啊!”正感慨時,聞報魏征前來求見。徐世績讓人請他進來,一麵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征此來,定是勸我投降唐朝。”話語剛落,魏征進來。果然是勸徐世績降唐。

魏征原是李密參軍,原在徐世績之下,與李密一道降唐。因感念李淵的厚待,前來說服徐世績歸唐。其實魏征未來,徐世績已有心降唐,如今見魏征來,便給了他個順水人情,讓魏征歡天喜地地離去。

“將軍果真要降唐朝?”魏征走後,長史郭孝恪問道。

徐世績點點頭,說:“魏公歸唐,我等在此堅守無益。黎陽彈丸之地,能守得了幾時?一旦為他人所破,還要連累這麼多的士兵。為今之計,隻有帶了這些衛兵,都去降了唐朝。”

郭孝恪聽了說:“而今將軍擁兵數萬,屬地幾州縣,悉數盡獻於唐,必封公卿,如此甚好。”

徐世績聞言色變,嚴肅地說:“我本為魏公屬下,部隊、屬地都是魏公的。他今已歸唐,我當將土地、人口、軍隊數目造冊,交給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唐朝皇帝,這才合符情義。”

郭孝恪聽了,再無言語。心裏暗暗讚頌徐世績忠義,幫著徐世績清理人數,造冊登計。

昔日李淵要取長安,為防李密趁此偷襲太原,故奉李密為主,甘願居於其側。在心裏,李淵壓根兒瞧不起李密。李密投降後,李淵對他表麵熱情,但僅封他為光祿卿和一個邢國公的虛銜。而後即命魏征與淮安王李神通隨行,帶一支部隊,前去招安李密舊部。臨近魏縣時,李神通與魏征已招安李密部下八千餘眾。李淵知道後,命令李神通與魏征率領這八千人,去進攻進攻魏縣。宇文化及剛逃到這裏,立足未穩,缺糧少守城器材,魏縣很快被李神通攻破。於文化及敗走聊城。一時間,大唐王朝在山東的聲威,如日中天。李淵痛恨於文化及,非誅殺之而後快,又令李神通前往聊城。

可是,竇建德在大敗隋將薛世雄,攻克河間之後,就在李淵於長安稱帝時,他也定都樂壽,國號大夏,稱為夏王。在他看來,對他威脅最大的,是唐朝帝國。他不願看到這個帝國的勢力在山東強大。於是,在李神通舉兵欲攻聊城時,竇建德搶先一步,以討逆為名,攻克了聊城。宇文化及父子束手被擒,竇建德將他們斬於邢台。殺了宇文化及之後,竇建德乘勝南下,進攻唐軍。不但連續攻陷相州、黎陽,還生擒了李神通、徐世績的父親徐蓋、李淵的妹妹同安公主以及魏征等人。

界時,王世充也趁機肆意對唐展開攻勢,不斷攻占唐在河南的城鎮。鑒於李世民與劉武周之戰的艱難,李淵不敢去調遣李世民的部隊前去征援,隻能眼巴巴地看著關東之地,被竇建德與王世充一一占去。待李世民收複山西失地凱旋歸來,唐軍在關東所占地盤已盡數失去。

這一得一失,令李淵悲喜交集,也感慨萬千。在暖春宮裏,李淵大擺酒,為李世民接風。酒散人走後,李淵留下李世民與太子,要與李世民好好談談。父子二人,雖說一直是聚少離多,但在此時,心卻彼此相連。。李淵並不開口,隻靜靜地望著李世民,久久地、輕輕地歎息一聲。

“父皇莫要發愁,孩兒願意再次出戰。”李世民深解父皇此刻的心情,一語便讓李淵放心大半。

“啊……好!”李淵說:“可是,王世充與竇建德,可不是薛舉、劉武周能比的。”

“孩兒知道。”李世民微微一笑,望了太子李建成一眼,自信地說:“如今的孩兒,也不是兩年前的李世民能比的。”

李淵聽了,眉頭一抖,一顆懸著的心,差不多全放下來,臉上漸漸布滿欣喜,說:“對,父皇相信你。”

“孩兒拜謝父皇。”

“這次出征,你不要太匆忙,多休息幾日再去。”

“不,孩兒休息一日,即率軍出關,東征王世充與竇建德。”

“你認為他們倆,該先打誰?”

“孩兒認為應該先打王世充。”李世民認真地回答。

“講講你的理由。”

“王世充兵力集中洛陽,易於全殲。洛陽乃隋之東都,攻克之後,在政治軍事上的影響,都更大。同時孩兒還認為:若先攻竇建德,王世充必然要出兵夾擊,使我腹背受敵;反之,先打王世充,竇建德很難來幫他。”

李淵聽罷,望著還剛滿22歲的兒子,心中暗自稱奇:真是一代勝於一代,感謝我李家祖上有德,能有這麼個軍事奇才,護我李家天下。李淵正高興地感歎時,忽聞徐世績使臣求見。李淵令人帶進來,隻見使臣呈上一封厚厚的書信,說是要交給李密。李淵聽了,感到蹊蹺,堅持讓使臣說明原委。使臣被逼不過,便將徐世績已將屬地、軍人、百姓均以造冊,要轉交李密獻給李淵的事說了一遍。李淵聽完大喜,對李世民說:

“這個徐世績在李密潦倒之時,還能這麼感德推功,真忠義之士也。”

於是,李淵下詔封徐世績為黎陽總管、萊國公。不久,又加封徐世績為右武侯大將軍,賜徐世績姓李。從此,徐世績改姓為李世績。李世民做了皇帝以後,為避諱,徐世績去掉了中間的“世”字,名為李績,遂以此名終其一生。這是後話。

第九章:進攻洛陽一節、龍困淺灘(1)

74、

李淵送走李績的使臣,心中萬分的歡喜。他雖然還隻四十多歲年紀,可也經曆了許多的大事情,對於人生世相,有了頗多的感受。他知道,人的一生,常常是這樣的:如果順了,好事會不期而遇;如果不順,壞事會找上門來。

隻是,這順與不順,不少人都相信是命。李淵卻心中明白:人生中的順與不順,全是自己過來的行為所至。譬如這次去打王世充,贏了,說明他過來已經積蓄足夠的實力;敗了,說明他過來的準備工作沒有做好。因此,要想贏,就得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地做好方方麵麵的準備。李淵在嘴上雖然感謝祖上有德,能有李世民這麼個軍事奇才;在心裏,任然冷靜地分析,自己是不是都已經完全準備好了,這一仗能不能打贏。想到這兒,他對李世民說:

“你出兵以後,待徐世績來降,我可讓他從黎陽方向,對王世充部進行牽製。”

“如此甚好,多一支力量牽製王世充,孩兒就多一分勝算。”李世民說。

“雖然如此,這一仗還是非常艱險。”李淵沉思著說:

“王世充占據洛陽多年,熟知周圍地形,又經李密長年進攻,其防衛非常嚴密,防守經驗非常豐富,而且士氣非常高昂,要攻下洛陽,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兒此去,務必謀略在先,深究戰術,智勇並舉,方可破敵。”

“孩兒定謹遵父皇之命。”

“好,皇兒能如此,朕就放心了。”李淵說:“如今突厥北去,幽州的羅藝已歸順我大唐,可以從北麵牽製竇建德的軍力,北方暫時無憂。你這次圍攻洛陽,盤踞長江中遊的蕭銑有可能趁虛來襲擊你,我已派河間王李孝恭與李靖一道率軍自金州出馬蜀,沿長江而下直逼他的江陵,使其自顧不遐,不能有所作為。李孝恭與李清,還可以與你形成呼應之勢,威脅王世充、竇建德的軍隊。”

有道是說曹操,曹操就到,李淵剛剛提到李靖,就有李靖派原的特使傳來捷報:

李靖大破蠻兵,誅殺蠻人首領冉肇則,俘獲蠻兵五千多人。

李淵聽了,精神大振。心想,在李靖的事情上,我兒比我有眼力,真是後生可畏啊!

原來,李靖奉命迎戰蕭銑途中,在經過金州時,正好遇上廬江王李瑗在此與蠻人鄧世洛大戰。因鄧世洛人多,廬江王屢戰屢敗,正無計可施時,遇上李靖。問清情況後,李靖又親自到陣前勘探一番,然後給廬江王出了個奇計,結果大敗蠻兵。李靖這才通過金州,抵達峽州。蕭銑聽說李靖來,沿途設卡,加之險道重重,李靖行動緩慢,李淵聞報李靖還未到夔州,以為他有反心,故意逗留不前,秘詔副將許紹處死李靖。許紹與李靖相處日久,深知李靖為人,遂以性命作保,才免於一死。這時,開州蠻人首領冉肇則又叛唐,率眾進犯夔州。趙郡王李孝恭率唐軍出戰大敗,幸得李靖率八百士卒夜襲蠻人大營。蠻人驚恐,大敗四散逃命。李靖趁勝追擊,早先又在各條道上設下伏兵。僅此一戰,殺死開州蠻人首領冉肇則,俘獲五千多蠻兵,李靖這才派特使前來長安報信。

李淵瞅著李世民,說:“李靖真是個帥才。如今他已破蠻兵,奪回開州,正好為你牽製王世充的部隊,我兒進攻洛陽,從旁又多出個幫手來。”

李世民聽罷,頻頻點頭,說:“父皇謀劃周密。這樣一來,王、竇已在我四麵威逼之中。”

“話雖如此,他們各自的勢力,都很強大。若聯合起來,非我們能敵。好在他們各為其利,一時不會聯合,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各個擊破他們。朕如今最擔心的,是你的兵力倘無壓倒的優勢,洛陽城池堅固,進攻起來,實在太難。”

說到這裏,李淵暫時停住話頭,一旁的太子李建成見了,稍一思索說:“秦王既然兵力倘欠優勢,我願意將麾下的三支精銳部隊,交給秦王指揮,以利秦王奪取洛陽,還請父皇恩準。”

李淵聽了,看著李建成,讚賞地點著頭,說:“難得太子有這樣的胸懷,你兄弟二人團結,大唐江山固若金湯。為父就依你所言,調三支部隊給秦王統禦。同時,我還要把身邊的幾員大將,都調撥給秦王麾下,統一指揮。”

李世民聽了,心中驚喜激動,望望大哥李建成,又望望父親李淵,一粒淚珠,奪眶而出,聲音有些顫抖地說:

“世民謝過父皇!謝過太子!”

“都是自家親兄弟,還言什麼謝。”李建成拉著李世民說:“隻願你此去旗開得勝,凱旋而歸。”

李淵在一旁見了,心裏滿是欣慰。“養兒如是,夫何欲求?”他在心裏對自己說。欣慰之後,想起此戰確實太過艱險,由不得又囑咐李世民說:

“如此一來,我們在軍力上雖已超過王、竇中任何一人,但此役仍然艱險異常,此去一切,還需小心從事。”

“感謝父皇,我一定小心從事、凱旋而歸。”

“好!你走後,朕還要做一件事情,立即在關中實行一項新令。將十二支部隊,分別安置到關內的各個州郡,讓他們一麵操練,一麵墾荒,為前方提供足夠的兵員與糧草,確保戰事的勝利。”

與太子李建成從從暖春宮回來,李世民還在興奮。途中,他緊緊地握住大哥的手說:“有父皇的謀劃,有你的支持,我一定打好這一仗。”

李建成點點頭,再次真誠地祝福道:“我祝你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謝大哥。”

“應該是大哥感謝你,沒有你接連的勝利,京城何來這般安寧,父皇也難推行他的均田製和租庸調製,重建府兵製。這些,都與你在前方的征戰勝利有關。”

李世民聽了,一把抱住大哥。冷清的月輝下,兄弟倆都感到了彼此間的溫熱。回到秦王府,已經是午夜過後了,長孫氏還沒有睡,正獨坐窗前,聽見他的腳步聲,迎了出來。倆人都不說話,隻是緊緊地,緊緊地擁抱著。

第二天一早醒來,長孫氏為李世民整理行裝,想起昨晚與父皇、太子的交談,李世民不由感慨地說:“我越來越感到,父皇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

“你難道不是麼?”長孫氏望著他說。

“我,你認為我也是……偉大的軍事家?”

“對,論打仗,你比父皇絲毫也不遜色。”

“可是,他比我考慮的還是更全麵,更透徹。”

“再過幾年,你也會這樣。”

李世民感激地看了長孫氏一眼,說:“你知道,大哥對我有多好,他竟然把他最精銳的部隊都給了我。”

長孫氏聽了,再不言語,隻是脈脈含情地望著李世民。

“我們的承乾呢?”李世民突然想起兒子,大聲問道。

“剛才還在這裏,我擔心他吵了你,就讓紅秀帶出去了。我讓人去找他來。”

不一會,紅秀抱了承乾進來。胖嘟嘟的兒子,已經會叫“爹”了。李世民還是象上次離別時一樣將他高高地舉起,在空中翻動著。

這時天上沒有雛鷹,小承乾已經不怕天上的強光,一直在嘻嘻地笑著。李世民緊緊地盯著小承乾,從兒子的身上,他看見了自己生命的延續。

75、

早在618年5月,洛陽知道隋煬帝被殺的消息,守將們便擁立隋煬帝長子楊昭之子,越王楊侗為帝,改元皇泰。第二年4月,王世充政變,奪取了政權,改國號為鄭。王世充打敗李密後,又擁有了關東地區,勢力更加強大。王世充正躊躇滿誌、洋洋得意時,聞報李淵派他的二公子、秦王李世民率兵來攻洛陽,數萬唐軍已達離洛陽70裏的新安。“這小子,先後擊敗了薛舉和劉武周,看來可不是個等閑之輩。”王世充在心裏對自己說:“我王世充,可不是薛舉和劉武周。”

盡管對自己充滿自信,王世充還是緊張地行動起來:他一麵派出大量偵察,嚴密監視李世民的每一步行動,一麵動員將士,精心安排部署洛陽的防衛,一麵親率三萬精銳步騎,西往新安迎戰李世民。

新安為洛陽畿地和西麵門戶,地扼函關古道,東連鄭汴,西通長安。此地山高、嶺多、河穀碎,地勢又自西北向東南、自西向東逐漸降低。李世民屯兵於此,對付東來的王世充軍隊,退可以守,進可以攻。兵駐新安,郡府便成了李世民臨時的指揮部。

此番東征,比之上一次征剿劉武周來,對方雖然要強大的多,但作為統帥的李世民,確實也成熟了許多。對這次戰爭,他也考慮的非常透徹。尤其是人員安排,各按其能,各行其職。房玄齡與長孫無忌,負責後勤保障;杜如晦與殷開山、尉遲敬德等一幹謀士將軍,負責參謀軍事……他的身邊,左右不離的有侯君集、屈突通等人。軍事的最後決策和最高指揮權,歸他秦王自己。有了疑慮,他隨時要召開軍事會議。聽說王世充已親率三萬人馬,向西朝新安撲來。李世民立即招來杜如晦、殷開山、尉遲敬德等一幹參謀將軍,商議如何應對。

“洛陽守衛,王世充是如何安排的?”象往常一樣,在沒有了解清楚各方麵的情況之前,杜如晦總是要先問清楚,再拿出自己的意見來,這一次,也不例外。

聽杜如晦問到王世充洛陽的守衛,負責主持偵探工作的屈突通笑了,說:

“王世充這回什麼人都不信了,洛陽的要害五城,他都分別派遣自己的兄弟子侄,每人防守一城:齊王世惲守南城,楚王世偉守寶城,太子王玄應守東城,漢王王玄恕守含嘉城,魯王道徇守曜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