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一統天下 第十章:擒竇降王
第一節、洛陽驚雷
82、
李世民不願功敗垂成,毅然而然置皇命於不顧,決定堅持下去,攻占洛陽,為唐王朝一統東方努力。眾將士見秦王如此堅定,個個精神抖擻,爭相攻城。王世充在穀水一戰被李世民擊敗,退回洛陽城後,因外圍已被掃清,城中再無八方支援。糧草、軍需,日漸匱乏,已是黔驢技窮,毫無反抗能力,隻有坐以待斃。
這天清晨,王世充立於東都大殿高台,眺望棟棟雄偉的殿宇,注目宮中柳黃技金,想著這豪華與美麗,即將被唐軍奪去,自己或許要身首異處,不得善終,忍不住一陣心酸,淚濕眼角,連聲哀歎。
王世充字行滿,本姓支,出自西域。其祖支頹耨早亡。父親因母改嫁王粲姓王名收,曾任懷、汴二州長史。王世充在隋朝先為左翊衛,後憑軍功拜儀同,轉兵部員外郎,累遷江都丞,兼領江都宮監。他在深得煬帝寵信的同時,陰結豪強,收買人心,增強自己的實力。因手下人才濟濟,本人又善兵法攻戰,曾大敗起兵響應楊玄感反隋的朱燮、管崇於江南,破農民義軍孟讓十萬之眾於盱眙,鎮壓河北格謙餘部及南陽盧明月於江都通守。這一係列的赫赫戰功,使得王世充在朝中名聲大振。正在這時候,瓦崗軍占領興洛倉,進逼東都,直接威脅到隋煬帝自身的安危。情急之下,煬帝命王世充為大將軍,一統東都諸軍十餘萬王師。王世充得此重任,精神大振,率兵往屯洛口,大戰瓦崗軍。沒想到兩軍開戰後,被李績用計,大敗於洛口。不久,煬帝在江都被於文化及殺死,時為東都留守的王世充便奉隋煬帝長子楊昭之子楊侗為大隋皇帝。自己隻做一個吏部尚書,卻掌控了朝中的軍政大權。這時,殺死了隋煬帝的於文化及與李密戰得正烈,王世充在一旁冷眼觀看,待李密大敗宇文化及,自己兵力損失也很大時,王世充突然出奇兵,大敗李密。李密走投無路,隻好投降大唐。王世充卻趁此收集他的餘眾,得近萬人。王世充大勝而歸,自行嘉獎,封自己為太尉兼尚書令。沒過多久,幹脆廢了皇帝楊侗,自己稱帝即位,建元開明,國號為鄭。沒想到,皇帝正當得過癮,轉眼就要敗在一個乳臭未幹的秦王李世民手中。王世充回憶過去,極不甘心,正在長籲短歎時,突然看到親信於達,喜笑顏開地朝他走來,不由心中驚疑。不等他發問,於達高興地說:
“稟陛下,河北夏帝竇建德親率大軍三十萬,前來救援洛陽。”
王世充聽了,一頭的卷發,興奮地根根豎起,但一會兒又卷了回來,抓住於達的手說:“你適才所言,當真?”
“千真萬確。夏帝大軍,已到達成皋的東原。”
“這可有些蹊蹺。這個竇建德,去年我曾多次向他求援,終不肯發一兵一卒。如今我並不去求援,怎麼會親率傾國之兵來救我?”王世充自言自語,烏黑而犀利的眸子轉動幾下,終於也明白了幾分。於是仰望藍天白雲,哈哈大笑。
“天意!天意!天不亡我王世充也!”王世充大聲地喊道。
果然是洛陽春風起,冰霜昨夜除。寒氣一夜去,春意五更來。絕望中的王世充,突然得到竇建德領大軍來援,頓時龍顏大開,猶如枯木逢春,旱禾得水,一時生機勃勃,精神大振。他一麵派人前去與竇建德聯絡,一麵重新安排守城事宜。
如今夏王大軍已到成皋東原,那乳臭未幹的小兒定不敢再來強行進攻我洛陽城。而今他唯要做的事,便是想方設法,減少傷亡,侍機撤退。王世充虎眼圓睜,烏黑而犀利的眸子不停地轉動。在心裏得意地說:好,我就好好地相送你一程,讓你能安全撤退。畢了,命令守城的精銳,悄悄換下,好好休整養息。同時派出多股偵察兵,前去偵察唐軍動靜。你這個乳臭未幹的小子,也有今日,隻要你一但後撤,本王便傾城而出,與竇建德一道,替你送你!
王世充被年輕的秦王圍攻半年多,他的心中,恨意實在太深。現如今,真恨不得早一刻,拿下李世民,削皮啖肉。
洛陽東風終是來,川波岸柳春即回。王世充暗自得意地捋捋長須,喃喃自語道:
“李世民,李世民!你也會有今天!真正是蒼天有眼,讓我王世充屢遭失敗以後,終會取得勝利。所謂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我王世充,永遠也不會失敗!當年與李密作戰,不就是這樣麼?”王世充習慣地仰麵大殿金頂,嘿嘿地陰笑幾聲。他清楚地想到當年被李密大敗,更清楚地想到後來他大敗李密、將李密逼得走投無路,隻好降唐的情景。
“李世民啊,李世民!”王世充再一次狠狠地念著這三個字,終於忍禁不住,哈哈地大笑起來。
聲如巨雷,驚得殿上燕雀,撲撲騰騰地一隻隻淩空而起。唯有那藍天上的雄鷹,平穩而自信地飛翔,絲毫沒聽見大殿裏傳來的聲音。
83、
竇建德是貝州漳南人,世代務農,曾任裏長,因為豪俠仗義,為鄉裏敬重。後舉兵抗隋,於大業十二年大敗隋將薛世雄,攻克了河間,勢力迅速龐大,擁兵十萬餘眾。次年,竇建德自己做了皇帝,定都樂壽,國號大夏。他地處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南與洛陽的王世充抗衡,西與關中的唐李淵鼎立對峙。
宇文化及殺死隋煬帝後,由江都北上,在魏縣稱帝,剛做皇帝的竇建德見了,便借口為隋煬帝複仇,率10萬大軍以夏津為轉輸地,進攻宇文化及。連戰連捷,生擒宇文化及於魏縣,押至襄國斬首。竇建德生為義軍領袖,做事光明磊落,仁義明智,對俘獲的上千頗有姿色的宮女,全部釋放;對隋朝的文武官員,擇有才能的加以任用,願去長安李淵處、洛陽王世充處或是突厥義成公主處的,給足盤纏,護送出境。隋朝的黃門侍郎裴矩,被竇建德看上,任命為左仆射,掌選舉。這時的竇建德,隨時注意與西麵的李淵、南麵的王世充,都保持友好關係,不願與他們為敵。而李淵與王世充也是這樣。但是,因為大家都想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不久之後,他們相互之間,不得不又動起幹戈來。
竇建德雖然願意與西麵的李淵、南麵的王世充,和平相處。他卻從不懼戰爭,隻要幹戈一起,便狠狠出手,屢次大敗唐軍。曾俘獲了唐朝同安公主、淮安王李神通等人。李世民滅了薛仁杲和劉武周後,在他東征王世充前,為防止竇建德趁機襲擊,或幫助王世充,李淵已經派遣使者,對竇建德示好言和,要他保持中立。竇建德知道此時唐朝勢大,不願意得罪李淵,當時滿口答應,還主動釋放了俘獲的同安公主、淮安王李神通等人,表示願意與李淵保持友好關係。正因為如此,在整個酷冬裏,李世民猛烈進攻洛陽時,王世充曾派侄王琬、長孫安世等,多次向竇建德求援。基於對李淵的承諾,基於對王世充的不滿,更基於對自己力量的考慮,竇建德沒有答應王世充的請求,堅持按兵不動,作壁上觀。想好好看一看唐、鄭鷸蚌相爭,自己能不能作一魚人,從中獲些利益。
竇建德雖不馬上參與唐、王兩家的攻守之戰,卻是對此戰表示了高度的關注。他派出大量的偵探,活動在戰場的周圍,了解戰爭的詳細進展,以便隨時采取對自己最有利的行動。當春天到來之後,洛陽日益吃緊,特別是穀水邊一戰之後,王世充已大傷元氣。眼看王世充已經支撐不住,再下去,洛陽便為李世民所據,竇建德的中書舍人劉斌進言說:
“今李淵擁有關內,王世充擁有河南,吾皇居有河北,已經形成三角鼎足相持之勢。現在,李淵不安於關內,野心勃勃,攻打王世充,已經打了半年多。王世充漸漸支持不住,洛陽眼看就要被唐軍攻克。到時候,李淵若攻占了洛陽,河南當盡屬李淵所有。強大而又野心勃勃的李淵,必來攻我夏國,我們的日子恐怕就不好過了。以此看來,鄭國與夏國,可以說是同命相連。為我們夏國能長久下去,我們現在也顧不上對鄭國有多反感,隻能發兵去救援鄭國了。若能與鄭聯手消滅李淵,到時與鄭爭天下要比與唐爭天下容易;若隻能趕走李淵,也可保我夏國長存下去,與唐、鄭繼續三分天下。”
竇建德聽了,點頭稱是,說:“事已至此,我夏國隻有聯鄭抗唐,待機滅鄭,爾後方可與唐一爭天下。”?
有了這樣的想法,竇建德立刻親率大軍,東來救王世充於水火。竇建德指揮大軍,一路連克唐的元州、梁州、管州、滎陽和陽翟,來勢洶洶,所向披靡。大軍到了徐州,王世充的弟弟徐州行台王世辯出城迎接。竇、王合兵一處,已有十多萬人馬。竇建德為壯大聲勢,以威嚇李淵,號稱三十萬,浩浩蕩蕩,繼續撲向洛陽城。為進一步弄清唐、鄭雙方的情況,捕捉有利戰機,擊潰李世民。大軍到了洛陽東麵,河南汜水東北二十裏的板渚,竇建德命令部隊就此紮營,與王世充一東一西,相互呼應,威脅唐軍側背。
三月好風光,陽春布洛陽。竇建德率眾將登上城皋高山,西望洛陽。但見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滿眼春色,無限風光。“唉,朕何時能據洛陽,定使洛陽更風光。”竇建德躇躅滿誌,心有狂想。正在這時候,王世充的弟弟王世辯指著前麵一關說:
“皇上請看,那便是虎牢關。自秦漢以來,所有君王諸侯,莫不在那裏設防。這虎牢關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如今,我們要救洛陽,必先占有此關,方與洛陽保持緊密的聯係。到時候,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唐軍危矣!”
竇建德聽了,點頭稱是,說:“行台所言甚是,朕即派大將沈悅,前去拿下虎牢關。”說罷率眾人下山,讓人宣來最信任的大將沈悅,令他率領八千軍馬,速速去搶占虎牢。王世辯在一旁看著,從心裏佩服竇建德從諫如流,辦事果敢決斷,心中大喜,忙派人將竇建德欲搶占虎牢一事,告之於王世充。
84、
洛陽雷聲底作吟,忽來春風又驚雷。眼見得洛陽守軍士氣衰節,軍糧不濟,城破就在旦夕,沒想到竇建德如從天而降一般,突然出現在唐軍的側背。一時間,洛陽守軍,士氣大振。竇建德兵駐板渚,麵對西南的唐軍,欲如餓狼望著烈馬一般,很想撲上去一口咬死,卻又有些害怕,但還是隨時準備著,作猛烈的攻擊。
秦王李世民聞報竇建德率軍三十萬於板渚紮營,沉思良久,召來僚臣眾將商議對策。這一回,大家都征戰了日久,不但非常熟悉情況,對戰事也都早已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洛陽即將攻克,竇建德領兵來援。號稱三十萬之眾,實際上隻有十多萬人。加上洛陽城內的三萬,總共也就隻有十五六萬之眾。我唐朝大軍,攻城半年有餘,犧牲受傷頗多。現有戰鬥力的部隊,總計也不過八萬,隻是王、竇的一半。現在當如何處之,還請諸位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意見。”
李世民的開場話語剛落,眾人紛紛爭著要發表自己的意見。李世民見了,高興地說:“大家都不要爭,本王一定聽完所有人的意見,然後再作打算。誰說的有道理,本王還將重重有賞。”
聽秦王這麼一說,大家反而平靜下來,都謙讓杜如晦先講一講他的意見。杜如晦見了,也不推辭,上前一步說:“王世充如今困在洛陽,因為缺糧,已是奄奄一息,再困下去,洛陽不攻自破,此乃天亡鄭國。竇建德逆天而行,率兵來援,這正是上天要幫助我大唐,一舉消滅這兩個割劇的霸主。”說到這兒,杜如晦停下,環視諸將,最後目光停在李世民身上,接著說:
“適才,秦王說了,現在從表麵看來,王世充與竇建德的軍隊加起來,似乎有十五六萬之眾,而我軍隻不過八萬人。是為敵眾我寡,其實不然。因為在洛陽的西、南、東三麵,還有諸如李靖、恭孝王等我大唐的軍隊約八九萬人牽製他們,更有已經在崛起的大唐王朝作我們的堅強後循。因此,我們的力量,還是遠遠地超過他們。”說到這裏,杜如晦再次停下來,神色蕭灑,非常自信地一笑,接著說:
“隻要我們堅定必勝信心,好好地安排一下,就一定能打贏這一場統一戰爭。具體怎麼打,我有個粗略的思路,就是要兵分兩路:一路繼續四麵圍困洛陽,使王世充得不到糧食的接濟;一路迅速搶占虎牢關,拒竇建德於虎牢關外,待他兵疲糧乏,再視機而擊,定可一舉打敗他們。竇建德既敗,王世充自敗。”
杜如晦的一番話,博得了大多數人的讚同,屈突通卻不同意,他有自己的意見。於是上前一步,緩緩地環視眾人,最後將目光落在李世民身上。李世民見了,朝他點點頭,屈突通這才開口說道:
“凡事,需得視情況而定,尤其戰爭之事,更不可憑一時之氣。否則,將遺恨無窮。適才秦王也說,我唐朝大軍,進攻洛陽,半年有餘,卻不能攻克。這並不是我們無能,實在是洛陽城高且險,鄭軍又勇猛頑強。如今洛陽,還在王世充的手中,竇建德又率兵來援。倘若我軍現在分兵兩路,同時迎戰王、竇,風險實在太大。竇建德乘勝而來,銳氣頑剛,猶如猛虎;王世充狗急跳牆,見有生的希望,更如凶狠惡狼。我軍久戰已久,將士疲憊,思歸故裏。情況如此,倘若堅持下去,以此疲憊之師,再戰前後夾擊的虎狼之敵,實在沒有必要。不如暫時回兵新安,靜觀其變,然後再做打算。”
屈突通的一番話,贏得更多的人讚同,封德彝待屈突通話音一落,立即附合說:
“屈將軍的一番話,微臣深表讚同,如今隻有先退新安,避開竇建德的銳氣,才是上策。”
一時間,就戰與退,眾人議論紛紛。李世民靜靜地聽著,他發現,言退的人數似乎占了三分之二,杜如晦的意見如此少得人心,這還是第一回,心中不由得有一點著急。待眾人稍靜下來時,李世民望著杜如晦說:
“參軍對自己剛才的一番看法,可有修正或補充。”
杜如晦笑著站起來說:“稟秦王,微臣沒有修正,但有補充。”
“說出來看看。”
“屈將軍看到了王世充和竇建德的優勢,看到了我軍的劣勢,分析的深避入裏,令臣佩服。因為屈將軍一番話的啟示,臣也看到了王世充和竇建德的劣勢,看到了我軍的優勢。首先,王世充的軍隊,都是江淮之精銳,竇建德親率的大軍,也是夏之精銳。但是,如今征戰已曆時半年有餘,王世充的精銳,已成餓兵;竇建德的軍隊,聽了他們皇帝的任意吹虛,自持人多勢眾,全不把唐軍放在眼裏,自以為一戰可勝,已成了十足的驕兵。餓兵乏力,驕兵浮躁,兩種都是敗兵。我軍圍攻洛陽,雖說久攻不下,但在洛陽四圍,已築好堅固的工事。洛陽的守軍,也因我軍的長期進攻,聞之喪膽。如今,隻要我們繼續圍住洛陽,深溝高壘,用不了多少軍隊,就可以鎮住王世充的守城之軍。就算王世充的餓兵因為有了援兵的緣故敢於突圍,隻要我軍勿與之戰。攻戰轉變成守戰,必然更加容易,對王世充守軍也更有殺傷力。對於竇建德的驕兵,隻要我軍占了虎牢關,堅守不出與之對峙。他竇建德自持人多,一定猛攻猛打。我軍雖說征戰長久疲憊,卻都是一等一的精銳,憑險阻擋鄭軍的進攻,一定勝算在握。到時候,定可一舉而滅鄭、夏兩軍,為我大唐統一天下,建立不朽的功績。”
眾人聽了杜如晦這一翻長談,頓時熱情高漲,相互竊竊私語,許多人的觀點,都有了轉變。一時間,主戰的反過來,占了三分之二。李世民見了,這才開口道:
“本王的看法,正與杜參軍相同。王世充兵疲食盡,上下離心。如今我軍不去進攻,在防守中可以將他擊敗。不煩力攻,可以坐克。竇建德如今新破海公,將驕卒惰。我們隻要牢牢地守住虎牢關,扼住他的咽喉。他若是冒險進攻,必然會死傷慘重;若是狐疑不前,過不了一兩個月,王世充不戰自敗,洛陽歸我。到時我城破兵強,氣勢百倍,掉頭再戰竇建德,他必敗無疑。我們一舉兩克,在此行矣。相反,我軍若不速進,虎牢讓竇建德占去,到時候,周圍的地方勢力必然都歸附竇建德。他的力量必然更加強大,再與王世充聯合起來,我們將無法與之抗衡。倘若失去了這次機會,王世充和竇建德會漸漸地強大起來,一統大唐江山,必將推遲矣!所以,我現在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繼續圍困王世充,讓他餓死困死;一路扼守虎牢關,將竇建德的軍隊消滅在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