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1
整理完書稿,已臨近一年中最繁茂的盛夏了,心中不禁泛起一絲成長的喜悅。
我是從2007年年末開始寫報告文學的,陸陸續續,題材各不相同。盡管文字量在不斷地增加,卻未曾想過,有一天要出一本專門的集子,直到去年年底,一直指導鼓勵我的徐誌明老師提出可以彙編出版一本文集時才發現,3年多來竟也積累了近20萬字。而每一篇文章采訪寫作的情形,至今還曆曆在目。
創作之於我,是一個“探寶”的過程。迄今為止,我所寫的報告文學都是“應命之作”,許多涉及的人或事,是我先前並不熟悉,或者並不關心的。盡管我是土生土長的鎮海人,至今沒有遠離過家鄉,即使讀大學也在家門口,隻有區區20分鍾的車程。但久居家鄉,反而成了“遠視眼”,對身邊的風景,對故鄉的人文曆史,很少會靜下心來去認真體悟。而我在一次次深入采訪之後,驚喜地發現,看似平淡的人事背後,竟蘊含著如此豐厚的生活哲學,隨著閱讀、寫作經驗的積累,故鄉的生命脈絡亦在我心中漸漸清晰,一股溫暖的鄉情揮之不去,久久地在心中回蕩。這份感懷,是創作生活給予我的饋贈。因而,就借用艾青的詩句——“我愛這片土地”,來為這本文集命名吧。
創作之於我,亦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尤其是麵對那些較長篇幅的宏大題材的報告文學,每每提起筆來,讓我感到自己的學養、思維和文字功底,都力所不逮。報告文學創作對一個作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可以說是很嚴峻的考量。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強烈地感受到,隻有當一個人達到可以“俯視”某個事物的高度時,才可能寫出一篇優秀的報告文學來。而我,常常自感無法企及這一高度,因而倍感吃力;麵對采訪對象時,也總因自己閱曆的淺薄而有些局促慚愧。有時文章雖已成形,但仍覺不盡如人意,因而直至今日,文集業已定稿,內心仍是忐忑。
所幸的是,一路寫來,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鼓勵。區委宣傳部(文廣新局)、區文聯的領導和有關同誌對我的寫作,給予了悉心指導和熱心幫助。特別是區文聯秘書長徐誌明老師,為此書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是我每一次寫作任務的直接“派發人”,可以說,每一篇文章都得到過他的悉心指導和修改。寧波市文聯有關領導、專家對此書進行了細致地審讀,並提出了許多中肯而寶貴的修改意見。鎮海作協名譽理事桂維誠老師傾注大量精力,為本文集進行了統稿,從文章段落結構到遣詞造句,都作了精心修改,亦對文章內容進行了刪減、補充,使文稿完善了很多。身邊不少文友也都對文章提出過不少建議,甚而協助校對文字。可以說,這雖是一本個人文集,但裏麵包含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汗水。
在一次次具體的采訪中,許多單位和個人幫我聯係安排,並提供了大量的資料,為我創造了良好的寫作條件。如采訪對象之一的朱根華先生,不僅對文章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見,還常常來電話詢問,關心我的寫作,鼓勵我要勤寫多寫;在寫作《潮落潮起六十春》時,夏炳章、沈誌遠等老前輩一次次親自送來資料,並主動提供線索,讓我頗為感動……我在寫作的過程中采訪了很多人,有些經過幾番深入交談,有些可能隻是簡短的對話,但這都是文章素材的重要來源,在此謝謝大家。
需要說明的是,我在寫作中引用和參考了許多報刊上相關的新聞稿件,以及有關單位提供的一些成篇文章,對這些作者恕不一一列舉了,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我知道,文章雖將結集出版,但因本人水平有限,從內容到文字,都顯得很稚嫩。不過,這終究是我兩年來報告文學創作的一個彙報,是對自己走上寫作道路的一次階段性總結,更是對今後繼續不懈努力的一種鞭策。
謹將此書作為向家鄉父老交上的第一份作業!
借此書的出版,向所有支持和關心我的人們表達一份深深的謝意!
2011年6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