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讓忠言不“逆耳”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忠告的話聽起來一般
都讓人難以接受,甚至會引起反感或抵抗,取得相反的效果。
那麼,怎麼做到讓忠言不“逆耳”呢?
忠言要想獲得成功,必須了解真實情況,選好提出忠言的
角度,然後逐步深入,說明其利弊。
小常受聘於一家私立學校,由於學校的宣傳很到位,學校
開辦伊始就有很多的生源,這樣一來,倒是授課的教師有些忍
受不了了。但領導認為應該“寧缺毋濫”,決定隻用現有的教師
力量,提高教師的每周的課時,並承諾按增加的課給老師們提
高工資。可小常卻有自己的看法:因為他是一個有高度責任感
的老師,如果這樣每天超負荷工作,勢必身心疲憊,從而影響
教學質量,對自己的名譽和學校的長遠發展都很不利。於是他
決定向領導申說一下自己的想法。他從關心學校的前途命運入
手,指出教學質量和精益求精的重要性,從而推導出如果按照
領導的方式發展下去,在教學上難免會出現敷衍的現象,而這
正是領導所非常關心的問題。他的申說很自然地引起了領導的
高度重視。
小常是從領導準備做出的決定出發,合乎邏輯地推導出最
可能產生的後果,從而引發領導內心深處對他的觀點的認同,
從而達到申說的目的。
對人提出忠告的時候,應該抱著體諒的心情。他誠然在某
些方麵做得不對,但是他可能有難言的苦衷。所以在提出忠告
的時候,還要體諒他的難處,不要一味地強求或大加責難。必
要的時候要深入他的內心,幫助他徹底地解決“心病”。
某公司職員工作一度十分鬆懈,公司經理便召開職員大會
進行“整頓”。
他說:“最近這段時間裏,本公司職員工作態度大多數是
好的,但也有少數人表現不佳,有的遲到,有的早退,有的上
班聊天……”
這裏所用的“大多數”、“有的”、“也有”都是模糊的語
言,這樣說話既顧及了職員的麵子,又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效
果自然比直接點名批評要好。
有時候,你對家人、對朋友,覺得有許多話不得不談,可
是一說,反而傷害了感情。於是你就引用一句中國古話替自己
解圍,說什麼“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但我們也可以做到讓忠
言不“逆耳”,如果將批評寓於真誠的稱讚之中,其效果可能會
更好。
期末考試結束了,兒子偉偉除物理考得不好以外,其他成
績還不錯。父母將兒子叫到跟前,和藹地說:“偉偉,你這次
成績進步了,我們很高興。如果你繼續努力下去的話,下次物
理一定會考得和其他科目一樣好。”偉偉高興地接受了這番讚
揚,同時也意識到下學期要加把勁,把物理科的學習趕上去。
偉偉的父母沒有簡單地告訴偉偉以後要用心學物理,而采
取了鼓勵暗示的方法,使他高興地接受了“批評”,充滿自信心
地去學習物理。
有位棒球教練在糾正選手動作時,不說“不對,不對”而
說“大致上不錯,但如果再糾正一下……結果會更好。”他並非
否定選手,而是先加以肯定再修正。也就是說先滿足對方的自
尊心,然後再把目標提高。如果隻是糾正、警告的話,隻有徒
然引起選手的反感,不會有何效果可言。
人們常說:“關心則亂。”我們常常會急切地把自己的看
法、建議、批評一古腦地塞到我們關心的人的耳朵中,卻不管
方法是否得當,別人是否能接受。殊不知,好的建議批評,那
也要別人真正聽取接納了才會產生效果。社會生活中,我們經
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老師的話,學生不接受;父母的言論,
兒女反搞……那麼如何才能讓別人接受我們的言語呢?這就要
注意方式,先說一些好話,不要吝於讚美。此外,即使說好話
也要適時適地,簡潔透徹明了,讓人心生歡喜,接受我們的美
言。否則,有好話不能使人誠意領受,豈不可惜!
從上述可以看出,我們辦事要善於察言觀色,話說委婉,
不急不躁,聽似柔若無骨,實則主見分明,此類忠言又怎麼會
逆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