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沒有風險也就沒有機會?(1 / 1)

36.沒有風險也就沒有機會

◎文/佚名

當你遇事猶豫不決,想方設法躲避風險的時候,請不要忘記,你要躲過

的也許正是機會。

1752年7月的一天,在北美洲的費城,天色陰暗,烏雲滾滾。天空中

不時閃爍著青白色的電光,傳來一陣陣沉悶的雷聲,眼看一場可怕的大雷

雨就要來臨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帶著風箏和萊頓瓶(一種可充放

電的容器),奔向郊外田野裏的一間草棚,做起他們的試驗。

這可不是一隻普通的風箏:它是用絲綢做成的,在它的頂端綁了一根

尖細的金屬絲,作為吸引閃電的“接收器”;金屬絲連著放風箏用的細繩,

這樣細繩被雨水打濕後。也就成了導線;細繩的另一端係上綢帶,作為絕

緣體(要幹燥)以避免實驗者觸電;在綢帶和繩子之間,掛有一把鑰匙,

作為電極。

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連忙乘著風勢,將風箏放上了天。父子倆躲在草

棚的屋簷下,手中緊握著沒有被雨水淋濕的綢帶,目不轉睛地觀察著風箏

的動靜。突然,天空中掠過一道耀眼的閃電。富蘭克林發現,風箏引繩上

的金屬絲一下子豎立起來。這說明,雷電已經通過風箏和引繩傳導下來

了。“這果然是電!”富蘭克林興奮地叫了起來。

“把萊頓瓶拿過來。”富蘭克林對威廉喊道。他連忙把引繩上的鑰匙和

萊頓瓶連接起來。萊頓瓶上電火花閃爍。這說明萊頓瓶充電了。事後,富

蘭克林用萊頓瓶收集的雷電,做了一係列的實驗,進一步證實了雷電與普

通電完全相同。富蘭克林的這一風箏實驗,徹底地擊碎了閃電是“上帝之

火”、“煤氣爆炸”等流行的說法,使人們真正認識到雷電的本質。因此,

人們說:“富蘭克林把上帝與閃電分了家。”

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絕不是一時衝動所做的。在此之前,他做了很多

研究,在做好各種準備的情況下,他才冒著危險,做了風箏實驗。富蘭克

林從風箏實驗中。不但了解了雷電的性質,而且證實:雷電是可以從天空

“走”下來的。“高大建築物常常遭到雷擊,能不能給雷電搭一個梯子,

讓它乖乖地‘走’下來呢?”富蘭克林決定發明一種避免雷擊的裝置。

經過不斷的具有風險的試驗,富蘭克林終於發明了避雷針。此後,避

雷針的作用不斷被人們認識,避雷針也很快地傳開了。到1784年,全歐

洲的高樓頂上都用上了避雷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