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沈從文兩救汪曾祺
1944年,汪曾祺從西南聯大畢業,此時正值戰火不斷的多事之秋,工作找不到,生活無著落。抗戰勝利後,汪曾祺途經香港去上海,在香港等船時,汪曾祺落魄到了極點,手頭隻有很少的錢,隻能住在破舊的下等公寓,與水手、跑生意的為伴。吃的是最便宜的飯菜,為省錢每天不變:大米飯,一碟炒通菜,一碟在開水裏焯過的墨鬥魚腳。汪曾祺後來形容自己這段生活:“全像一根落在泥水裏的雞毛!”
好不容易等到船,好不容易到了十裏洋場的上海,汪曾祺更進一步體會到生活之艱難和謀職求生之不易。成千上萬的老百姓因失業而在死亡線上掙紮。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汪曾祺想通過熟人在上海找一個能棲身的職業,人們對他表示愛莫能助。一連碰了好幾個釘子以後,汪曾祺有點兒後悔不該離開昆明。在情緒最壞時,他甚至想到自殺。他把他在上海的遭遇寫信告訴他最信賴的老師沈從文。不想沈從文先生回信把他罵了一頓,說:“為了一時的困難,就這樣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殺,真是沒出息!你手裏有一支筆,怕什麼!”接到沈先生的信,汪曾祺既感動又慚愧。沈先生在信中略略說了一些他當年初到北京時的情形。那時,沈先生才20歲,冒冒失失地闖進北京城,舉目無親,連標點符號還不會用,卻信心十足地想用手中的一支筆打天下。這些情況汪曾祺聽說過,也都知道。他記得那時的沈先生經常為找不到一點兒東西“消化消化”而發愁。冬天,屋裏生不起火,沈先生就圍起被子,還是不停地寫。隻讀過小學的沈先生,最終真的用一支筆打出了一個天下。
沈先生的信,教育了汪曾祺,也提醒了汪曾祺,要學習沈先生利用好手中的一支筆!沈先生雖然罵了汪曾祺,但還是一心牽掛著自己的學生,為苦難中的汪曾祺著急、擔憂、想辦法。他親自寫信給李健吾先生,請他對汪曾祺多多關照。李先生為他找了一家私立中學去任教。
1948年初春,汪曾祺離開上海到北平。
汪曾祺一到北平,就感到了山雨欲來的氣氛,時局不穩,必然造成人民生活艱難,就業不易。汪曾祺不得不再一次體驗失業的痛苦滋味,不僅求職無門,連在北平發表文章也不那麼容易,以致他仰天長歎:“北方不接納我!”
沈先生敏銳地發現自己的學生因為生活貧困,因為對現實的不滿並且找不到出路,再加上多讀了一些西方現代派作品,就容易在作品中和平時的言行中流露出帶有悲觀色彩的尖刻、嘲弄、玩世不恭的態度。每逢這時,沈先生就用他那很重的湘西口音對自己鍾愛的學生說:“曾祺,不要這樣,千萬不要這樣!重要的是對生活的‘執著’,要對生活充滿熱情。即使是在嚴酷的現實麵前,也不要覺得‘世事一無可取,也一無可為’。一個人總該用自己的創作,使這個世界美好一些,給這個世界增加一點兒好的東西。在任何逆境之下,也不能喪失對生活帶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喪失對於生活的愛。”
經曆了將近半年時間的失業生活,最後還是老師沈從文幫助汪曾祺在曆史博物館謀了個館員的差事。對於作家汪曾祺來說,在午門曆史博物館工作,為他增添了不少曆史知識,增加了他的生活閱曆。
人生箴言
不但相似相同的人格易成為朋友,而朋友往往還是你空虛的填滿,缺憾的補足,心靈的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