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築史上,人們最早是用木頭豎起骨架,抹上泥土建築房屋。後來,人們開始利用磚頭建造房屋。又過了很長時間,才出現了混凝土建築。
1871年,美國許多地方發生火災,燒毀了很多木製房屋。災後,重建的問題提上了日程。當時,詹尼和霍樂伯想到:“鋼鐵不是比木頭更堅硬嗎?”於是,他們用又硬又粗的鋼筋做骨架,建造起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
當然,他們是對建築物結構了如指掌的專家,所以才能想出如此絕妙的建築方法。而鑄鋼技術突破性的發展和電梯的問世,也為他們的成功提供了條件。
世上第一棟摩天大樓出現在芝加哥。此後,各個國家開始爭先恐後地興建高層建築,一座座摩天大樓如雨後春筍般地崛起。
阿拉伯數字的發明
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
公元500年前後,隨著經濟、文化以及佛教的興起和發展,印度的數學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天文學家阿葉彼海特在簡化數字方麵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數字記在一個個格子裏,如果第一格裏有一個符號,比如是一個代表1的圓點,那麼第二格裏的同樣圓點就表示10,而第三格裏的圓點就代表100。這樣,不僅是數字符號本身,而且它們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樣擁有了重要意義。以後,印度的學者又引出了作為零的符號。可以這麼說,這些符號和表示方法是今天阿拉伯數字的老祖先了。
771年,印度北部的數學家到了阿拉伯的巴格達,給當地人傳授新的數學符號和體係,以及印度式的計算方法(即我們現在用的計算法)。由於印度數字和印度計數法既簡單又方便,其優點遠遠超過了其他計算法,阿拉伯的學者們很願意學習這些先進知識,商人們也樂於采用這種方法去做生意。
後來,阿拉伯人把這種數字傳入西班牙。公元10世紀,又傳到歐洲其他國家。公元1200年左右,歐洲的學者正式采用了這些符號和體係。至13世紀,在意大利一位數學家的倡導下,普通歐洲人也開始采用阿拉伯數字,15世紀時這種現象已相當普遍。
尼龍的發明
尼龍還沒出現前,人們製作衣服的材料基本上源於植物,比如棉花、樹皮等。盡管在19世紀末期,法國科學家發明了人造絲,但它的原料依然沒有脫離植物纖維。由人造絲製作的衣物在上層社會很受歡迎,但它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不牢固。人們希望有一種材料做的衣服既輕便又牢固。
1928年,美國的杜邦公司成立了化學研究所,年輕的科學家卡羅薩斯擔任負責人。卡羅薩斯帶領的科研組想用化學方法合成人造纖維。研製人造纖維是一件非常艱難的工作,但這並沒有難倒卡羅薩斯和他的科研組。在卡羅薩斯的帶領下,大家積極工作,分工協作,雖然進步很小,卻沒有人輕言放棄。
1932年夏季的一天,卡羅薩斯像往常一樣來到實驗室。細心的他注意到一根玻璃棒的一端沾有一些白色黏狀物質,他拿起來一看,原來是沒來得及清洗的聚酰胺。卡羅薩斯好奇地用手拉了一下。居然出現了白色的細絲,還可以拉得更長,甚至比天然絲更細,而且彈性很好。但是進一步的實驗發現這種絲不耐高溫,當溫度達到70℃時就熔化了。科研小組的同事繼續探索、反複實驗,尋找合成細絲的原料,終於在1935年他們研製出了一種比蜘蛛絲還細,卻無比牢固的絲,科學家將這種物質命名為尼龍。接著,杜邦公司開始大量生產尼龍並投放到市場上,搶占了商機。
二戰期間,用尼龍製成的降落傘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現在我們身邊也隨處可見用尼龍製作的物品。它的發明,被譽為化纖工業的第三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