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有一位對鉛筆有著濃厚興趣的法國人,又對鉛筆進行了改進。他在鉛筆中加入了一定量的黏土,從而使燒製的鉛筆芯更加耐用。他通過研究還發現,加入的黏土量不一樣,鉛筆的軟硬度也就不一樣。這就是我們今天的鉛筆上為什麼標有“2H”“4H”“6H”等字樣,其中的“H”是英文字母“Hart”(硬)的第一個字母。
許多人共同努力,終於研製出了鉛筆這一實用的工具。有時,一件很不起眼的小東西,其實凝聚著很多人的心血。
寫字不用蘸墨水
小朋友,現在你們寫字還用筆蘸著墨水嗎?當然不用了。不過在還沒發明鋼筆和圓珠筆之前,人們寫字時卻是用筆蘸著墨水寫字呢!
很久以前,匈牙利有位在報社工作的新聞人員,名叫比羅。比羅每天工作很忙,他要寫大量的稿子,而且還要負責報紙的校對。那時,他寫稿子隻能用蘸水筆,這使他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一天,老總催他趕一篇稿子,他邊寫邊用筆蘸著墨水,速度很慢,一不小心,墨水又滴在稿子上了,他又得重新寫。這時,他感慨地說:“要是有支不用蘸著墨水寫字的筆,那該有多好啊!”於是,隻要一有時間,他就潛心研製如何改進蘸水筆,使他寫字時可以不用蘸墨水。他查閱了大量資料,發現早在1888年,就有一位名叫勞比的人發明了一種新式筆,這種筆不用蘸墨水,也沒有筆尖,而是在筆的一端安了一顆小小的圓珠,寫字時隨著圓珠的滾動,墨水就會附著在紙上,從而寫出字。但這種筆的圓珠有時會滾動不靈,寫不出字來,還常弄得紙上都是墨水。由於這些原因,很少有人使用這種筆。但比羅覺得勞比的設計很合理,隻是沒有解決墨水外漏的問題而已。於是,比羅就一心想著怎樣解決墨水外漏的問題。
一天,比羅到印刷廠去送校樣,無意中看到一種油墨,它一遇到空氣,表麵就會結一層膜。比羅心中不禁一陣興奮,這不正好解決了墨水外漏的問題嗎?於是,他向工人要了一些油墨,便趕緊跑回家去做實驗。他將這些油墨裝在一根圓管裏,再把筆尖的圓珠改成鋼珠。這樣,寫起字來就十分流暢,而且墨水也不會外漏。這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圓珠筆。這種筆一麵市,就受到了人們的歡迎。
後來,有個日本人又對圓珠筆的筆芯進行了改進,使它用起來更方便。經過人們的長期實踐和努力,我們今天的圓珠筆已經多種多樣,不但可以寫出不同顏色的字,有的甚至還有香味呢!
有的新事物誕生之後並不一定受人們的關注,但隻要我們善於思考,並做一些改進,那麼就可以讓新事物成為實用性很強的發明。
阿爾卑斯山上煮土豆
300多年前,法國人丹尼·帕平為了躲避法國政府的迫害,逃亡國外。他沿著阿爾卑斯山艱難地跋涉,準備前往瑞士。帕平經過連日的翻山越嶺,終於爬上了主峰,他打算休息一下,便找來樹枝,點起篝火,開始煮土豆。但不知道為什麼,水開了很久,土豆依然沒有煮熟。帕平隻好把半生不熟的土豆吃了下去。
幾年後,在阿爾卑斯山上煮土豆的那件事仍然令帕平記憶猶新。他查閱了許多參考書,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奧秘:水的沸點和大氣壓有密切關係,氣壓越高,水的沸點就越高。阿爾卑斯山上空氣稀薄,氣壓低,水的沸點也低。煮土豆時,盡管水開了,但水溫不夠高,所以土豆煮不熟。帕平認為增大氣壓就能使水的沸點升高,這樣就可以大大縮短煮熟食物的時間。
帕平動手做了個密閉容器,通過加熱來增加容器中的水蒸氣,從而達到增大氣壓的目的,這樣水的沸點就會升高。
後來,他重新繪製了一張密封鍋圖紙,並請專業技師來製造這口鍋。新的設計在鍋體和鍋蓋之間加了一個橡皮圈,能讓整個容器的密封效果更好;帕平還在鍋蓋上方設計了一個孔,解決了鍋內蒸汽過多的問題。他把土豆放進鍋裏。隻用了十幾分鍾就把土豆煮得爛熟。實驗成功了。
1681年,帕平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口高壓鍋,他邀請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們對這口鍋進行“鑒定”。專家們還沒喝完一杯茶,一盤盤熱氣騰騰、香味撲鼻的食物就端上來了。帕平強調說這種烹飪方法不會讓食物的營養和香味流失。
當時的英國國王對這一發明很感興趣,特意請帕平製造了一口高壓鍋,放在白金漢宮的實驗室裏。從此,帕平和他的高壓鍋便聞名世界。
帕平從煮土豆這樣一件小事中得到啟發,發明了高壓鍋,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看來隻要細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我們就能有所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