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九進院落。孔子及其後裔的墓葬地孔林也擴大到二百多公頃。孔子後裔
的住宅孔府也是三路布局、九進院落,達到了封建社會建築規模的最高等
級。
孔子的後裔也不斷受到曆代封建帝王的追封和加官晉爵,享盡了殊
廿
采。
孔子隻生孤子孔鯉一人,字伯魚,於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
為泗水侯。此為第二代,故稱二世祖。
孔鯉也隻生孤子一人,取名孔伋,字子思。此為第三代,故稱三世祖。於
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為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
年)追封為沂國述聖公。相傳《中庸》一書由孔伋所著。
第四代,孔白,字子上。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
第六代,孔箕,字子京。
第七代,孔穿,字子高。著有《讕言》十二篇。
第八代,孔謙,字子順。
孔謙生二子,長子孔鮒,次子孔騰。孔騰,字子襄,於漢高祖十二年(公
元前195年)封為奉祀君,專管祭祀孔子的事務。孔騰為第九代。
第十代,孔忠,字子貞,被漢文帝封為博士。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被漢文帝封為博士。
第十二代,孔延年,也被漢文帝封為博士。
第十三代,孔霜,字次孺,於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被封為褒成
侯。
第十四代,孔福(一作孔吉),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被封為殷紹
嘉侯。
第十五代,孔房,於漢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世襲褒成侯。
第十六代,孔均,字長平,於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世襲褒成侯。
第十七代,孔誌,於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世襲褒成侯。
第十八代,孔損,字君益,於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世襲褒成侯,
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被封為褒亭侯。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漢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被封為奉聖亭
侯。
第二十代,孔完,於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世襲褒亭侯。
孔完早逝,無子嗣,由他胞弟孔讚的長子孔羨世襲爵位。孔羨,字子餘,
於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被封為宗聖侯。孔羨為二十一代。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於西晉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世襲奉聖
亭侯。
第二十三代,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於東晉明帝太寧三年(公元325
年)世襲奉聖亭侯。
第二十四代,孔撫,世襲奉聖亭侯。
第二十五代,孔懿,世襲奉聖亭侯。
第二十六代,孔鮮,字隱之,於(劉)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世襲
奉聖亭侯。
第二十七代,孔乘,字敬山,於北魏孝文帝延興三年(公元473年)被封為
崇聖大夫。
第二十八代,孔靈珍,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被封為崇聖
侯。
第二十九代,孔文泰,世襲崇聖侯。
第三十代,孔渠,世襲崇聖侯。
第三十一代,孔長孫,於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被封為恭聖
侯。北周靜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被封為鄒國公。
第三十二代,孔嗣悊,於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被封為紹聖侯。
第三十三代,孔德倫,於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被封為褒聖侯。
第三十四代,孔崇基,於武周證聖元年(公元695年)世襲褒聖侯。
第三十五代,孔璲之,字藏暉,於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世襲褒聖
候,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被封為文宣公兼兗州長史。
第三十六代,孔萱,世襲文宣公。
第三十七代,孔齊卿,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世襲文宣公。
第三十八代,孔惟睚,於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世襲文宣公。
第三十九代,孔策,於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世襲文宣公。
第四十代,孔振,字國文,於唐懿宗感通四年(公元863年)世襲文宣公。
第四十一代,孔昭儉,世襲文宣公。
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字齋郎,於唐哀帝天佑二年(公元905年)被任為泗
水主簿,失掉了“文宣公”的爵位。因當時社會動亂,孔光嗣生下兒子孔仁
玉不久,便於五代後梁末帝乾化三年(公元915年)被廟戶孔末所殺。孔仁玉
被其母親抱到外祖父張溫家藏了起來。後來孔末追殺至張溫家,張溫以自
己的親孫子取代孔仁玉,被孔末殺害。孔仁玉便一直在其外祖父家長大成
人。後唐長興元年(公元930年),孔仁玉十九歲,有人上書皇帝奏明此事。唐
明宗派人查清事情因由,傳下詔旨,殺死了孔末,由孔仁玉主持祭祀孔子的
事務,任曲阜縣主簿。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唐明宗又加封孔仁玉世襲文宣
公爵位。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孔仁玉又兼任曲阜縣令。孔仁玉,字
溫和,為孔子的四十三代孫。因為他的父親被殺,失掉了爵位,後又由他襲
爵,繼承了祖業,所以他被稱為“中興祖”。
孔仁玉生四子,長子孔宜,字不疑,於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被
任為曲阜縣主簿。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被封為讚善大夫,並
世襲文宣公爵位。孔宜為孔子四十四代孫。
第四十五代,孔延世,字茂先,於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世襲文
宣公,並兼任曲阜縣令。
第四十六代,孔聖佑,於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世襲文宣公,並
兼任曲阜縣令。因孔聖佑無子嗣,後由其從弟孔宗願於宋仁宗寶元二年(公
元1039年),世襲文宣公,並兼任曲阜縣令。孔宗願,字子莊,於宋仁宗至和
二年(公元1055年),被封為衍聖公。從此孔氏世家族繁衍接續,孔子嫡係後
裔中每代都有一位世襲的聖人。
第四十七代,孔若蒙,字公明,於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世襲
衍聖公爵位。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孔若蒙的爵位被廢掉,由其
弟孔若虛世襲奉聖公。孔若虛,字公實,死後,仍由孔若蒙之子孔端友
襲爵。
第四十八代,孔端友,字子交,於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世襲衍
聖公。
孔端友無子嗣,其弟孔端操生二子,長子孔玠,次子孔瑤。
孔瑤,字文老,於金太宗天會十二年(公元1134年)和金熙宗天眷三年
(公元1140年)兩次世襲衍聖公爵位。這是孔氏世家族的四十九代。
第五十代,孔拯,字元濟,於金熙宗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世襲衍聖公。
孔拯夭折,無子嗣,由其弟孔摁於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世襲衍聖
公。孔摁生子孔元措,字夢得。
第五十一代,孔元措,於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和元太宗五年
(公元1233年)兩次世襲衍聖公爵位。孔元措無子嗣,由其弟孔元紘之子孔湞
襲爵。
第五十二代,孔湞,字昭度,於元憲宗元年(公元1251年)世襲衍聖公爵
位。後來有人告孔湞乃李姓賊民所生,遂於元憲宗二年(公元1252年)被剝奪
衍聖公爵位。
自從孔湞被削奪爵位後,相隔四十三年沒有人繼承衍聖公爵位。直至
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又封孔治為衍聖公。這是第五十三代。孔治,
字世安,是孔宗願的第三個兒子孔若愚的六世孫。他們中間的四代是,孔若
愚生子孔端立,字子植;孔端立生子孔琥,字西老;孔琥生子孔拂,字文通;
孔拂生子孔元用,字俊卿。
第五十四代,孔治的兒子孔思誠世襲衍聖公。因為孔思誠為支庶襲封,
族人中多有不服者,於是被解除爵位。後來,仍由孔若愚的後代孔思晦襲
封。孔思晦,字明道,於元仁宗延祜三年(公元1316年)世襲衍聖公。孔思晦生
子孔克堅,字璟夫。
第五十五代,孔克堅,於元順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世襲衍聖公。
第五十六代,孔希學,字士行,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世襲衍
聖公。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再次世襲衍聖公。洪武十三年(公元
1380年),朱元璋下詔旨,封衍聖公班列文臣之首。
第五十七代,孔訥,字言伯,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世襲衍
聖公。
第五十八代,孔公鑒,字昭文,於明惠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世襲衍
聖公。
第五十九代,孔顏縉,字朝紳,於明成祖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世襲衍
聖公。
第六十代,孔承慶,字永祚,早死,未能襲爵,後來被追封為衍聖公。孔
承慶長子孔弘緒,字以敬,號南溪;次子孔弘泰,字以和。
第六十一代,孔弘緒,於明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世襲衍聖公。後
來因為他的府宅規模過大、等級過高,超過了當時的規定,於是被彈劾,削
奪了爵位。遂由其弟孔弘泰於明憲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世襲衍聖公。後
來又由孔弘緒之子孔聞韶世襲爵位。
第六十二代,孔聞韶,字知德,號成庵,於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
年)世襲衍聖公。
第六十三代,孔貞幹,字用濟,號可亭,於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
1546年)世襲衍聖公。
第六十四代,孔尚賢,字象之,號希庵,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
年)世襲衍聖公。孔尚賢生二子,長子胤椿,次子胤桂,都夭折,無子嗣。乃由
孔尚賢從弟孔尚垣之子孔胤植襲爵。後來為了避清朝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
禛諱,特改“胤”字為“衍”字。因此,在過去的書籍和史料中有孔胤椿和孔
衍椿、孔胤桂和孔衍桂、孔胤植和孔衍植相混淆的現象。
第六十五代,孔胤植,字懋甲,號對寰,於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
世襲衍聖公。
第六十六代,孔興燮,字起呂,號輔垣,於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世襲
衍聖公。
第六十七代,孔毓圻,字鍾在,號蘭堂,於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世襲
衍聖公。
第六十八代,孔傳鐸,字振路,號牖民,於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世襲
衍聖公。
第六十九代,孔繼濩,字體和,號純齋,未襲爵即病故,後被追封為衍聖
公。
第七十代,孔廣棨,字京立,號石門,於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世襲衍
聖公。
第七十一代,孔昭煥,字顯文,號堯嶧,於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世襲
衍聖公。
第七十二代,孔憲培,字養元,號篤齋,於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
世襲衍聖公。孔憲培,原名孔憲允,是乾隆皇帝親自為其改的名字。孔憲培
娶乾隆帝的女兒為妻,沒生育兒女,夫妻便雙雙去世。後由孔憲培的胞弟孔
憲增之子孔慶熔襲爵。
第七十三代,孔慶熔,字陶甫,號冶山,於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
世襲衍聖公。
第七十四代,孔繁灝,字文淵,號伯海,於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
世襲衍聖公。
第七十五代,孔祥珂,字觀堂,於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世襲衍聖公。
第七十六代,孔令貽,字燕庭,於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世襲衍聖公。
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袁世凱也封孔令貽為衍聖公。
第七十七代,孔德成,字達生。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徐世昌封孔德成
為衍聖公。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又被蔣介石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
官。就在民國期間,衍聖公製度被廢除,孔德成便成了孔氏世家族裏最後的
一代衍聖公,被世人稱為“末代聖人”。
“德”字輩以後的行輩是: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孔子七十六代孫孔令貽在“揚”字輩之後又擬行輩20字:建、道、敦、
安、定、懋、修、肇、懿、長、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續、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