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論德第一尊崇先聖?(2 / 3)

南宮敬叔接著說:“主公已命家兄為孔圾備下了新的住宅。不久就可將

老師的住宅改造成廟宇。”

接著,學生們爭相湊集孔子用過的東西,以備放進臨時廟宇裏祭祀時

使用。

二月初八日這一天,季孫肥引領著魯哀公來到孔子故宅院內。這裏已

然整修一新,脫落的牆皮重新塗抹過,花草、樹木也都加以修剪。走進室內,

隻見東山牆下放著孔子長期乘坐過的舊馬車,西山牆上懸掛著一副弓箭,

正堂幾案上擺放著一卷卷竹帛和用作計算的籌。馬車旁邊還堆放著學生們

剛送來的竹帛和弓箭等物。魯哀公看了,頗覺滿意,捋著胡須不停地點頭。

他回到宮廷後,齋戒沐浴三日。二月十一日子夜,魯哀公身穿祭服,在

季孫肥的引領下,到孔子故宅為孔子舉行第一次祭祀活動。

孔子故宅裏裏外外燈火通明,如同白晝。

季孫肥擔任讚禮官。時辰一到,他高聲說:“樂舞生奏樂、起舞!”

話音一落,頓時響起了悠揚的音樂聲,三十二個舞生排成四排,邁著整

齊的步伐走到孔子故宅門前,舞動著竹管和雉尾,跳起了四佾舞。

祭祀樂曲共分三章。待第一章樂曲奏完,魯哀公從季孫肥手中接過三

炷香,一步一並腳地走到孔子故宅內正堂香爐前,正正當當栽進香爐內,又

從季孫肥手中接過銅爵,恭恭敬敬地祭灑過。然後進行大禮。

三章祭祀樂曲奏完,舞生有秩序地退下。

魯哀公深沉地說:“為了頌揚夫子的功德,今後每逢重要節日,都要在

這裏舉行祭祀活動。”

學生們在一旁聽了,分外感激。

燈光逐漸變暗,魯哀公乘上馬車回宮,學生們仍然返回孔林守墓。

這年夏天久旱不雨,禾苗枯死了。學生們在孔子墳墓周圍和墓道旁栽

的小樹也麵臨著幹旱的威脅。他們不停地擔水澆樹,連墳頭上的花草也澆

了一遍又一遍。

一天傍晚,驟然狂風大作,把學生們搭建的草棚多數都刮翻了。他們無

奈,隻好把一卷卷竹帛放進沒被刮翻的草棚裏,眼睜睜地看著狂風把一團

團黃草卷走了。

正在大夥束手無策之際,接著又電閃雷鳴,傾盆大雨嘩嘩落下,學生們

一個個淋得成了落湯雞。

半個時辰過後,風小了,雷停了,大雨仍然下個不止。

天亮後,雨停了。一輪紅日跳出山岡,大地頓時變了容顏,到處是水,青

蛙叫,燕子飛,奄奄一息的樹木和花草又重新伸開了枝葉。

曾參望著癡呆杲的同學們說:“師兄師弟們,趕快曬書吧!”

大家走進草棚,把一捆捆竹簡抱出來,展開晾曬。並重新搭建了草棚。

學生們忍受著酷暑的蚊蟲叮咬和嚴冬的風雪侵襲,吃齋飯,穿素衣,一

直度過了艱難的三個春夏秋冬。

魯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6年)農曆二月十一日,魯哀公照例一如既往地

祭祀過孔子。學生們為老師守墓三年期滿,要分手了,相互有說不完的話。

閔損對曾參說:“師弟,老師一生收徒三千多人,最好學、最了解老師的

莫過於你和顏回兩人。不幸顏回早已過世,今後能繼承老師教育事業的隻

有你了。這副擔子太重了!今番分手後,你要即刻著手籌辦學堂,萬萬不要

辜負老師的期望啊!”

曾參說:“師兄放心。在老師麵前我既已許諾,就決不會自食其言的。”

閔損滿意地笑了。他剛想轉身走開,適逢孔僅來到麵前。他又對曾參

說:“師弟,孔伋是老師的單傳孫子。他人雖小,誌氣卻很大,而且聰明伶俐,

若教導得當,定可成材。望師弟格外用心教授他。”

曾參說:“這是自然。”他突然提高嗓門又說道:“不過,老師的學問高

無頂、深無底、寬無邊,單憑曾參一人傳授,必定力不從心,還望師兄師弟們

能多有幾個人當仁不讓,挺身而出,繼承老師的教育事業。”

眾人默然。

曾參說:“以曾參平素觀察,卜商師兄細心精微,是極適合當老師的。”

眾人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到了卜商臉上。

卜商臉色一紅,輕聲細語地說:“不瞞師兄師弟們,卜商確實有這個心

願。隻是擔心學識淺薄,不能勝此重任!”

眾人說:“有誌者事竟成。你隻要有這個誌向,定能做好!”

卜商羞澀地掃了大夥一眼,算是對他們最好的回答和感謝。

學生們陸陸續續地離開孔林回家了。

子貢對冉雍說:“眼下我還不想走。”

冉雍勸道:“我們已為老師守墓三年,既盡到做弟子的孝道,也符合現

時的禮教了。你為何不走呢?”

子貢說:“老師教授了我幾十年,我才有了一些學問。我實在不忍心離

開他老人家,想在這裏再陪伴他三年。”

有若也勸道:“人死不能複生。縱然我們在這裏陪伴他一輩子,他老人

家也是不知不覺的。你和我們一起走吧。”

子貢說:“三年來,我每當一閉上眼睛想老師,他老人家就會出現在我

眼前,始終是那樣慈善安詳,可敬可親。每到這時,我的耳畔就仿佛聽到了

他老人家的諄諄教誨,還是那樣親切入耳,令人信服。他永遠活在我們心目

中啊!”

三人大哭一場,灑淚而別。

從此,孔子墓旁隻剩下了一個草棚。子貢早起晚睡,一邊守墓,一邊學

習。

在漫長、單調的守墓生涯裏,同學們經常來看望他。一天,冉求來了。兩

人圍著孔子的墳墓轉了一圈,冉求說:“眼下周天子的聲望逐漸衰微,主公

也毫無辦法振興魯國。世風每況愈下,如之奈何啊!”

子貢說:“以老師的學問和才華而論,可謂蓋世無雙。沒有人用他,他也

毫無辦法。我等隻有些雕蟲小技,根本無法扭轉乾坤,還是明哲保身、潔身

自好吧!”

冉求苦笑道:“師弟難道要當隱士不成?”

子貢歎口氣說:“用不才,則賢者遠避之;行無道,則有道者遠避之。況

且朝代更替,自古而然,誰也無法阻擋,誰也無力扭轉。”

冉求用驚奇的目光望著他。

子貢激奮地說:“周天子深居宮廷,上不通天意,下不知民情。別說他不

是神明,即使他是神明,也不能把天上、人世和陰間的事情都看得一清二

楚,處理得恰如其分。然而,他卻以天下之至尊而自居,豈不是自欺欺人!因

此才導致了群雄爭霸、諸侯割據的局麵。”

“那麼,”冉求更加迷惑了,“你對未來作何預測呢?”

子貢斬釘截鐵地說:“爭霸愈烈,組合越快。依我之見,天下將沿著分而

合、合而分的循環往複的道路走下去。”

“你對實現天下為公作何解釋?”

“那是古人的美好理想,真的實行起來,恐怕是千百年以後的事情

了。”

冉求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然後告別子貢,悶悶不樂地走了。

魯哀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73年)農曆二月十一日,子貢和同學們一起祭

過孔子以後,要離開孔林回家了。他把書卷裝上馬車,趨步走到孔子墓前,

燒香,獻爵,祭奠過後跪拜道:“老師,恕弟子不孝,不能在這裏陪伴你一輩

子。從今往後,隻有這些小樹和你做伴了。”他從墳前爬起,逐棵撫摸著同學

們栽的樹。

拉車的棗紅馬一聲長嘶,好像在替他的主人發泄錯綜複雜的感情。

子貢再一次跪倒在孔子墓前,涕淚交流地說:“老師,您安息吧!弟子走

了。”他慢慢地從地上爬起,把孔子墳墓周圍的一草一木看了又看,放開腳

步朝馬車走去。可是,他的一雙眼仍然不停地往後看。他沒法預測在未來的

風風雨雨中,老師的墳墓會發生什麼變化,他擔心有朝一日會有人進行破

壞。他更擔心有人會對他的老師進行汙蔑、誹謗……

子貢就是懷著這種戀戀不舍和憂心忡忡的心情離開了孔林,沿著彎

曲、坎坷的路奔向了衛國。

且說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懷著戀戀不舍和憂心忡忡的複雜心情踏上

了回家的路程。他擔心將來會有人破壞孔子的墳墓,甚或用惡言惡語中傷

孔子本人。

他的擔心不是多餘的,秦始皇贏政於公元前221年消滅六國,建立了大

一統的秦王朝以後,為了加強統治,采取愚民政策,銷毀民間兵器,焚燒過

去各國的史書和民間所藏的儒家經典及諸子的書籍,坑死儒生四百六十多

名,幾乎把孔子和弟子們留下來的書籍焚燒一空。幸虧孔子的九世孫孔鮒

急中生智,在孔子故宅中砌起夾壁牆,將《尚書》、《禮記》、《論語》、《孝

經》等書藏在裏麵,才得以幸免。

但是,自從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195年農曆12月以太牢(豬、牛、羊各一

頭)之禮儀祭祀孔子以後,曆代封建皇帝競相仿效,孔子的身價和名氣不斷

提高。

東漢光武帝劉秀於建武五年(公元29年)過闕裏,命大司空宋弘祭祀孔

子。

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明帝劉莊到曲阜祭祀孔子及72弟子,並且親臨

講堂,讓皇太子講經。

元和二年(公元85年),章帝劉炟親自到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安帝劉祜到曲阜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元宏於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也親臨曲阜祭

祀孔子。

唐高宗李治於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十三年(公

元725年)路過曲阜時,也都親自祭祀孔子。唐玄宗還曾派禮部尚書蘇頸以

太牢之禮儀到孔林祭奠孔子。

五代時,北周太祖郭威於廣順二年(公元952年)在曲阜孔廟祭祀過孔

子,又去孔林祭奠孔子。

宋真宗趙恒於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路過曲阜,在孔廟祭祀過孔

子,也去孔林祭奠孔子。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於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在孔廟祭祀孔子時

行三拜九叩大禮,到孔林祭奠孔子時,又行了一拜三叩禮。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於乾隆十三、二十一(兩次)、二十二、二十七、三十

六、四十一、四十九、五十五年(公元1748、1756、1757、1762、1771、1776、

1784、1790年)曾九次過曲阜,都親自到孔廟和孔林祭祀孔子,或三拜九叩,

或兩拜六叩,或一拜三叩,五體投地地崇拜孔子。

曆代封建帝王不僅親自到曲阜祭孔,而且還追封孔子許多諡號。

上回書已經說過了,孔子於公元前479年農曆二月十一日去世後,魯國

國君哀公親自為其宣讀悼詞,稱孔子為“尼父”。這雖不是封號,但卻是比

較尊貴的稱號。

孔子有封號,開始於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於元始元年封孔子為公爵,

稱為“褒成宣尼公”。

北魏孝文帝元宏於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改封孔子為“文聖尼父”。

北周靜帝宇文闡於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又改封為“鄒國公”。

隋文帝楊堅於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尊孔子為“先師尼父”,取銷其封

號。

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尊孔子為“先聖”。貞觀十一年

(公元637年),又改稱為“宣父”。

唐高宗李治於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尊孔子為“太師”。

武則天於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又改封孔子為“隆道公”。

唐玄宗李隆基於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升孔子為王爵,諡號“文

宣”,稱“文宣王”。

宋真宗趙恒於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封孔子為“玄聖文宣王”。

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又改封為“至聖文宣王”。

元成宗孛兒隻斤鐵穆耳於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加封孔子為“大

成至聖文宣王。”

明世宗朱厚熄於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稱孔子為“至聖先師”。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於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稱孔子為“大成至聖

文宣先師”。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改稱“至聖先師”。

由於曆代封建帝王的追諡加封,供奉和祭祀孔子的主要場所孔廟規模

不斷擴大,等級不斷提高,到明洪武朱元璋年間,曲阜孔廟擴大到三路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