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殘骸,有碎片和整
塊。隕星按化學成分可
分為三大類:石隕星
(隕石),鐵隕星(隕鐵)
和石鐵隕星,石隕星在
下落時比較容易崩裂,
一般比鐵隕星小。
隕星撞擊說
有一種更具說眼力的說法是一顆直徑達15千米的小行
星撞擊地球,揚起的巨量塵埃和小水滴直達平流層。強風
將這些塵埃和水滴吹到全球各地,就導致了暗無天日與寒
冷的暴風雨氣候,導致恐龍滅絕。
隕星撞擊的證據
1980年,科學家在白堊
紀末期的岩層中發現了銥元
素含量較高的礦物層。因為
銥在地球上相當罕見,卻普
遍存在於隕石中,因此這種
元素的存在很可能是隕石撞
擊之故。1990年,科學家又在
墨西哥海岸外發現了一個寬
達200千米的隕石坑,稱之為
齊克蘇魯隕石坑,經檢測是
在白堊紀末期由直徑約10千
米的隕石所造成。
關於恐龍滅絕的其他觀點
關於恐龍的滅絕,還有其他一些說
法。有種說法認為,白堊紀時蘇鐵類植物
越來越少,導致草食性恐龍排便困難而滅
絕,肉食性恐龍找不到食物也滅絕了。也
有人認為,隨著食物的減少,恐龍的生存
壓力越來越大,隻好用減少生育的方法減
輕壓力,最終導致全部滅絕。
最後的幸存者
或許到白堊紀末期許多恐龍種類早已由於各種原因而滅絕
了,這樣一旦出現隕石撞擊等異常事件,就有可能導致恐龍種
類全部滅絕。支撐到最後的恐龍族群也許包括三角龍和暴龍,
但是別的動物類群還有許多存活了下來,包括陸棲的昆蟲、部
分哺乳動物、海中的許多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類群等。
第六次滅絕
許多古生物學家表示,當今全球氣候變暖,人口急速增長和自然環境惡化,使得地球上的生物
正在經曆有史以來第六次大滅絕。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發表的“2004年全球物種調查”顯示:
全球有超過15000種物種瀕臨滅絕,滅絕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他們認為,目前物種消失與地
球曆史上的生物滅絕事件驚人地相似,與以往不同的是,人類在這次生物滅絕事件中充當了“總導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