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廟中人(2 / 2)

人群中,有人不斷喊話,吩咐著其他人在忙活著事情。

“人都到了吧。”

“王二,你快去四周看看,有沒有幹柴可以生火!”

“柱子,大牛,你們把藥材拿出來,可別被雨水泡壞了!”

“其他人跟我在廟裏轉轉,找些用得上的東西!”

一群人吵吵鬧鬧地四散開去。

剛才吩咐眾人的那個漢子,獨自走到了殘破的神像前。

張清看到他身上穿著粽葉製成的青黑色蓑衣,雨水從沿著蓑衣衣角落到地上,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響。

這個不到四十的漢子將身上的籮筐放在地上,在神台前站定,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

“山神爺爺,小的王開福,今夜借寶地一宿,等我從城裏返回,定會再帶些香燭紙錢來拜謝,您多擔待些!”

口裏碎碎念後,王開福又拜了三拜目光掃過神台,沒瞧見什麼東西,便轉身朝左邊的側門走去,那邊連接著其他的屋舍,是張清看不到的地方。

過了一會兒,剛才那個叫柱子的皮膚黝黑壯漢也在神台邊轉悠。

沒能找到可用的東西,便很快走開了。

從七人的交談中,張清對他們也有了大概的了解。

這一行人都是鳳棲山附近的山民,平日以打獵、采藥為生,這次從村子去城裏,是為了將近期的山貨賣出去,順便采買油鹽米醋這類的生活物資。

領頭的漢子王開福,是個走商。

山裏人大多性子質樸,思想單純,王開福因為從小跟著父親來往各個山村城鎮,所以對生意略懂一二,長大後便子承父業,也做起來走商,帶著村裏人一起賺些辛苦錢。

本來從鳳棲山走到永安城,隻需要一日腳程。

可今日天公不作美,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春雨連綿,眼看沒有停勢,山路濕滑,實在不方便趕路,王開福便帶著同伴尋著這處山神廟走了過來。

鳳棲山上的這座山神廟,存世已經有些年頭。

他聽村裏的長者提起過,在太康朝之前的大永朝時,這片廟宇還曾香火鼎盛過,有佛道兩家的修行人在此地長居,隻是後來發生了種種變故,又適逢天下大亂、改朝換代,鳳棲山才冷清了起來,直至今時,除了那些著書立說的地理家會來此外,鮮少會有外人前來。

山神廟的廟宇不算大,但在鳳棲山上卻是那麼顯眼。

此地三千樓閣,除了這座小廟依然存在外,其餘建築都已成灰燼瓦礫,隻能從殘垣斷壁中望見昔日廟庭的繁華景象。

山神廟不過幾丈寬,到處是蛛網和柴火灰燼。

神台前的木案已經不見。

想來是從前在此地落腳的路人懶於尋柴,將木案付之一炬了吧!

廟門也已不見,空空蕩蕩的廟裏,除了廟牆還沒倒塌,實在看不出半點山神廟該有的氣象。

甚至連山神爺爺的神像都殘缺不全,腦袋不知去了哪裏。

“昆子,你在瞅啥?”

王開福將篝火燒起來,廟裏頓時亮敞了許多。

他轉頭時發現,自己的本家侄子王昆正在神台前仰頭朝這邊張望著什麼。

“三叔,你看那橫梁上,是不是掛著什麼東西呀!”

見王昆手指著自己腦袋上麵的屋頂,王開福鬼使神差地抬頭看了一眼。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你大爺的!怎麼有死人啊!”

他頓時大嚇,慌亂間一腳踢到了身前的篝火。

火焰搖曳,映照在牆壁上的影子如同張牙舞爪的惡鬼。

其餘人借助火光看向那處橫梁,看清之後,紛紛麵色一變,寒毛緊縮。

一時間,整個廟裏的溫度,似乎都降低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