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也就失去了生活的目標。

因為生活不僅是一個客觀的過程,它還是一個自我需要得到滿足的過

程。不僅需要理性的結論,更需要感覺的體味,就如幸福不光是別人看到的,

更重要的是自己所感覺到的一樣,這裏,理智無法代替感覺。

缺乏自信是件很可怕的事,它剝奪了許多成功的機會,浪費掉了你寶貴

的時間,甚至會激活那些能傷害你的情感,把你擊垮。在極端的情況下,它甚

至會使你走上自我毀滅之路。

信任自己的感覺,我們才能有自己的個性,才不會隨波逐流,人雲亦雲。

信任自己,用自己的眼光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感受世界,我們能切切實實地

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能夠看到世界的豐富多彩。

相信自己的感覺。這種感覺隻屬於自己,不需要他人認同。自己的身體是

否健康,工作是否滿意,生活是否幸福,心情是否愉快,所有這些,都由自己的

感覺決定。雖然你感覺好的東西別人也許不讚同,你感覺的成功別人無所謂,

但你既然是你,不是他,那就有權享有自己的感受。

相信自己的感覺需要勇氣,在這個沒有阻隔的時代,與眾不同的感覺往

往讓身邊的人驚詫,引起眾人的嘲笑,但這沒什麼,生存在這個世界,你就是

它的一分子,與眾不同的這一個,別人可以分擔你表麵的不幸,但無法體會你

內心的痛苦,可以同你一起快樂,但無法享受你快樂的源泉,生命就是這樣,

我們必須獨自承擔很多隻屬於自己的東西。

勇敢地信任你的感覺,遵循你的感覺,尤其當它與眾人不同時!

珍惜你所有

平時我們關心的不是自己有什麼,而是自己沒有什麼,尤其是在身邊有可

比較對象時。

在多數人看來,有無是有著確定的內容的。自剩餘產品和剩餘價值成為

人們奮鬥的目標後,一個人的所有所無都是以財富來衡量的。人們普遍接受

把金錢、財富、名譽、地位作為有無的主要內容。

譬如:買的彩票中了頭獎,有錢了;寫的小說被搬上了電視,有名了;平素

的辦事員當了處長,有地位了……

倘或被問及“你有什麼”,你若回答:生命、健康、良心、真誠、幸福等諸如此

類的話,準會被別人瞧不起,這算什麼,值幾個錢?

真是這樣嗎?你可曾想過,沒有這些,你才真是一無所有。

也許你沒有財富,但你擁有知識;也許你沒有名譽,但你擁有能力;也許你

沒有經驗,但你擁有青春;也許你沒有美貌,但你擁有健康;也許你沒有健康,但你擁有生命。

常常,我們對它們的存在熟視無睹,現實的公理是:隻有失去了才明白自

己曾經擁有,隻有到無法挽回的地步才明白它的可貴。既然擁有,就該珍惜。

所以,一般人活著老是念念叨叨地,深恐手邊沒有齊全的材料,做不出一

道幸福的人生菜肴。一生就像一個裝果子的籃子,我們走啊撿啊,把自己認為

有用的、珍貴的東西統統放進去,總認為自己擁有的是越來越多,卻不知自己

同時已經失去了更多。

人的一生其實很匆忙,年輕人擁有著青春、健康、活力,尋覓著自己沒有的

經驗,財富,名譽,地位,不辭勞苦;老人拿著經驗、財富、名譽、地位去尋找健

康、青春和活力。等到是非成敗轉頭空時,你所有擁有的都將不是你的,我們

電就真正一無所有了。

但不管怎樣,真理都會以其獨特的方式證明自己,珍貴的爾曲也往往會在

時間的流逝中顯露出來。人隻有在行將分離時,才體會到相聚時的歡樂;不再

年輕,才開始懷念年輕時的激情歲月;生病的時候,才憶起健康的珍貴;自知

所剩時日不多,才悔恨曾經浪費太多的光陰;甚至那些苦痛、挫折也會在時間

的長河中變得美麗、令人回味,成為我們不可多得的財富。

人的一生本來短暫,萬千生物中,能在那時那地,來到人世,本就是一種

緣分。

既然擁有,就該珍惜。

擁有寶貴的生命,擁有自由,擁有健康,擁有一份工作,擁有家人的愛,擁

有朝氣與活力,擁有知識,擁有能力,珍惜所有這些,讓你在失敗中不會消沉,

在逆境中不會墮落,快樂時不會孤單,失意時不會茫然。

珍惜你所有的一切,才能在失去的時候坦然對自己說:我曾經擁有它,因

為有它,我的生命多了一些色彩;我曾經善待它,這樣,我的生命有了一段快

樂。





大道歸一

在所有的文字當中,漢字“一”是構造最簡單,書寫最易的一個。可以說是

無人不知,無人不識,無人不會寫。但是簡易之中蘊含著複雜,樸素之中體現

著深刻。

“一”是渾然的整體,是絕對無差別的統一;“一”是起始、原初;“一”是萬

物的根本,是事物的核心。這個“一”在老子和莊子那裏被稱之為“道”,他們認

為自然萬物都是在這個“道”下生化的產物。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

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這就是

說一是道,是根本,分化形成萬物,失去了這個一,也就背離了道,如果是這樣

的話,天將不能保持清明,地將不能保持寧靜,神不能保持靈驗,五穀不能保

持豐登,萬物不能保持生長,王權不能保持長久。老子與莊子就是從自然萬物

中體驗“道”的。

孔子也是十分看重“一”,認為一個人若想貴為王者,君臨天下,必須以一

貫三,即天時、地利、人和同時具備。因此,他認為為人之道,貴在如“一”:心一

則明,性一則潔,神一則靈,情一則真,言一則誠,德一則貞,氣一則雄……大

道歸一,這就是“守一所以用萬”。

道的分化形成萬物,萬物與道內在一致。所以佛家認為不必在我之外去

悟道,悟道即在腳下,我自己便是路。若能悟一法,便能明了一切法。

道家儒家,又是與哲學相通的。有位哲學家說:“一滴水珠映現世界的光

彩。”還有位哲學家曾這樣說:“辯證法就在最平常最普通中。”譬如,張三是人,樹

葉是綠的,這是人人都會說的,然而正是在這樣最簡單中的話語中,包含了辯

證法的全部要素。因為,在張三是人這一表述中,張三是個別,人是一般,張三

是人,它的法則即個別是一般。它告訴我們個別包含著一般,任何個別都是一

般的,這也就是“一是多,多是一”。

任何個別經過千萬次轉化,與別的任何個別相聯係相轉化。任何紛繁複

雜的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都有其最關鍵、最核心的地方,這叫“統之有宗,會

之有元”。複雜的事物是“多”,其關鍵的本質是“一”,掌握了事物的本質或關

鍵,也就掌握了整個事物,這就是“執一禦眾”。

人們常說以寡刺眾,執簡禦繁,以一應萬,“一”或“寡”或“簡”就是道,

“眾”或“繁”或“多”就是具體多樣的事物,隻有得道者才能執一禦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