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太繞遠,他們就抄小道跑,小道又崎嶇不平,他們深一腳淺一腳,跌倒了爬起來再
跑。跑啊跑啊,他們終於跑到了成陽堪的家,抬頭一看,房子早已經燒成灰了。
辦事要分清輕重緩急,抓住主要矛盾盡快解決。隻拘泥小節,不知抓住主
要矛盾的書呆子隻能把事情辦砸。
親眼所見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有個富豪人家,家中積累的財富有上千金。
這家主人有兩個兒子,由於家中有萬貫家財,兩個兒子從小就嬌生慣養,從來不勞動,不
生產,也不管理事物。他們隻知道整天吃喝玩樂,遊手好閑,逐漸變得愚昧起來。他們的父
親對此聽之任之,不加管教,所以兒子愚昧的程度越來越厲害。
有一天,艾子看到這種情況,提醒他們的父親說:“你的兩個兒子雖然長得很漂亮,但是
不通達事務,將來他們怎麼能繼承祖業,管理家務呢?”
老父親聽了非常生氣地說:“你這個人怎麼這麼不會說話?你自恃才高,自以為了不起,
什麼都知道,就說我的兒子什麼都不懂。我的兒子,難道真的像你說的那樣嗎?”
艾子笑了笑說:“你老別生氣,如果你不信,咱們姑且不拿太難的事情考驗他們,隻問一
問你的兒子們,每天吃的糧食是怎麼得來的?如果他們知道,答對了,我甘願承擔胡說八道
的罪名。你看這樣可以嗎?”
父親同意了,於是聽從艾子的方法,把他的兩個兒子叫來問道:“你們每天吃的糧食是怎
麼得來的呀?”
兩個兒子認為此事實在是太簡單了,簡直不值得一提,便嬉笑著說:“這點小事還用問
嗎?不是從米袋裏取出來的嗎?那天廚子做飯的時候我們親眼看見的。”
老父親聽了立刻沉下臉,淒愴地說:“你們倆竟愚昧到如此地步,太讓我吃驚了。要不是
艾子提醒,險些誤了你們一生大事。咱們家的糧食怎麼會是從米袋裏取出來的呢?明明就
是從田裏拉回來的,這也是我親眼看見的。”
就這樣,兒子說是從米袋裏取出來的,父親說是從田裏拉回來的,各持己見,爭論不休。
可最後誰也沒說出來糧食是經過春種、夏鋤、秋收這樣艱苦勞動得來的。
艾子聽了以後,感歎道:“唉!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父親,才生出了這樣的兒子來呀!”
如果因為富裕而不參加勞動,養尊處優,就會愚昧到不通事理。
兩盲相詬
新市有個齊國的瞎子,性情急躁,在大街上昂頭直走,行人不及避開,被他撞著,他便破
口大罵:“你眼睛瞎了嗎?”
行人見他是個瞎子,也不多計較。
又來了一個梁國的瞎子,脾氣更加暴躁,在大街上橫衝直闖,迎麵撞到齊國瞎子,兩人一
齊摔倒在地。
梁國瞎子爬起來就怒聲罵道:“你眼睛瞎了嗎?”
齊國瞎子也爬起來吼道,“你眼睛瞎了嗎?”兩個瞎子在大街當中聲嘶力竭,罵成一團。
行人圍在旁邊觀看,都覺得十分好笑。
生活中,有些人“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為了掩蓋自己的弱點,專門把大
道理掛在刀尖上去對付別人。
楚童學齊語
戰國時期,孟子發現宋國的朝廷裏有不少奸臣小人圍著國王轉,給國王出了不少壞主
意,把國王弄得暈頭轉向,不知如何是好。
孟子對這一現象非常反感,多次想找機會勸說國君,但是一直苦無機會。
這一天,孟子對宋國大夫戴不勝說:“你想讓你的國王學好嗎?”
戴不勝說:“那是當然了。”
孟子說:“那就該多提拔重用正直的人。”
戴不勝說:“薛居州是個正直的人,讓他到宮廷中去做官。”
孟子說:“這還不夠。如果在宮廷中年齡大的、年齡小的、地位高的、地位低的都是薛居
州那樣的好人,那麼國王同誰幹出壞事來呢?如果在宮廷中,年齡大的、年齡小的、地位高
的、地位低的都是奸臣小人,那麼國王同誰幹出好事來呢?”在交談的時候,孟子給戴不勝講
述了下麵一則寓言故事:
楚國一個官員想讓他的兒子學齊國話。
楚國在江南,那裏的人都說楚國話,齊國在山東地區,那裏的人都說齊國話。究竟找齊
國人來教呢?還是用楚國人來教呢!讓這位楚國官員很為難。
有人給他出主意說:“還是找齊國人來教他吧,那樣能學會地地道道的齊國話。”
這位官員就花高薪請一位齊國人當老師,教兒子學習齊國話。
老師一字一句教得很認真,學生學得也很努力。但是放學以後,他仍生活在楚國人中
間,聽的、說的還都是楚國話。
學了一段時間,也沒有學會齊國話。這位楚國官員氣得每天用鞭子打兒子,強迫著兒子
說齊國話,兒子還是說不好齊國話。
這位楚國官員歎息說:“錢也沒少花,工夫也沒少費,我這兒子還是學不會,真是朽木不
可雕啊!”
有一個人出主意說:“還不如派人帶著他到齊國去住幾年,或許能學好齊國話。”
這位楚國官員就派人帶著兒子到齊國去。他們住到臨淄城的鬧市區,每天接觸的都是
齊國人。
不到3年,這位楚國官員的兒子就學會了地地道道的齊國話,再讓他說楚國話他反而不
會了。
環境、風氣對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學習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好的社
會環境和好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