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洞庭湖
中國
洞庭湖位於長江中遊南岸,湖南省的北部,水麵
跨湘、鄂兩省,麵積為2 740平方公裏,蓄水量178億
立方米,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泊。
洞庭湖的湖名源於湖中的“君山”,民間傳說,君
山是神仙的洞府,所以又稱為“洞府之庭”和“洞庭
山”。古人就借“洞庭”之名來命名環繞君山的一片
水域為洞庭湖。
洞庭湖在地質構造上屬江南古陸背斜構造的一
部分。距今7 000萬年前的燕山運動,使湖區發生斷
裂陷落,在今南縣和華容縣境的兩側陷落為東西二
湖。距今約200萬年到60萬年間的第四紀初,湖區又
普遍下沉,湖盆繼續擴大,東西兩湖連成一片,據史
書記載,在周、秦以前,洞庭湖南連長江,北通漢水,
方圓九百裏。至漢代,長江主流已位於荊江附近,洞
庭湖則在長江以南。到晉代開始築堤束水墾殖,長
江與湖才逐漸分離。南宋時北方為金所占,漢族又
一次南遷,繼續沿江築堤禦水,擴大湖灘墾殖,著名
的荊江大堤就是這時形成的,為了排泄江水大堤尚
留有九穴十三口。明嘉靖三年,荊江大堤的郝穴口
被堵,江北大堤遂連成一體,江南大堤尚留有太平,
調弦兩口以分泄江水入湖,使洞庭湖逐漸淤高。1825
年長江之水衝開了藕池口,1873年又衝開了鬆滋口,
形成奪河改道的局麵。泥沙隨江水入湖,湖麵開始
縮小,出現了南縣、白蚌、草尾及北大市一帶的高洲
灘地。直至新中國成立前的20多年裏,土豪爭相圍
墾,湖麵縮小了近1/3。新中國成立後,在統一規劃、
江湖兩利的治水原則下,洞庭湖方得到全麵治理。湖
區建成了五大蓄洪墾區,蓄洪量達85億立方米,還整
治了湘、資、沅、澧四水的入湖洪道,修堤並垸,縮短
了防洪堤線,湖區已建成了電力排灌係統,多數農田
能旱澇保收。
目前的洞庭湖大致可分為東洞庭湖、南洞庭湖
和西洞庭湖3個部分。東洞庭湖是洞庭湖現今水域
中最寬闊的一個,湖麵積有1 091平方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