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中國湖泊的成因與變遷?(3 / 3)

為298平方公裏,水深近兩米,貯水量為03億立方

米左右。於1973年鑿開水洞,排幹湖水,墾為農田,

現已退田還湖。雲南中甸的納帕海,兩岸斷崖有3

個水平溶洞,水位高時成為湖水的排泄水道;湖底還

有許多裂隙和落水洞,每當湖水漲時,湖麵常出現一

些漏鬥狀旋渦。滇東的一些構造湖,湖底與湖周的

碳酸鹽類地層的喀斯特現象亦較發育,湖濱有較多

的喀斯特泉和暗河出露,有的湖泊係以喀斯特泉的

補給為主。如陽宗海東岸的黃水洞、秦已洞,滇池西

岸的蝙蝠洞。均有暗河補給湖泊,咯斯特的發育對這

類構造湖的演變也起著一定的作用。

6風成湖

中國沙漠地區有成百上千個被稱作“明珠”的大

小湖泊,它們中有淡水湖,也有鹹水湖或鹽湖。如毛

烏素沙地分布有眾多的湖泊,大小計170餘個,雖然

大部分是蘇打湖和氯化物湖,但也有淡水湖分布。騰

格裏沙漠內部分布了眾多麵積很小的季節性的草

湖,其中由泉水補給的湖泊水質較好。烏蘭布和沙

漠西部為一古湖積平原,分布有鹽湖。其中吉蘭泰鹽

池是中國開采已久的著名鹽湖之一。塔克拉瑪幹沙

漠的東北,靠近塔裏木河下遊的一些丘間窪地,也有

風成湖分布。分布在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及呼

倫貝爾沙地的一些湖泊,僅湖盆中央稍有積水,周圍

是沼澤,水質較好,礦化度在1~3克/升之間,湖周是

天然牧場。隻有少許湖泊因基底岩層隔水,水質較

差,礦化度達10~20克/升而未予利用。

至於沙漠中湖泊的成因,部分是風蝕窪地的底

部低於潛水麵而形成,部分是殘留的古湖泊,也受風

蝕的影響。這些湖泊的濱湖地區,由於牧草茂密,大

多成為優良的天然牧場,是沙區少數民族勞動生息

的地方。

7河成湖

河成湖的形成與河流的演變有密切關係。一種

是由於河流泥沙在泛濫平原上堆積不均勻,造成天

然堤之間的窪地積水而成的湖泊,如江漢平原湖群

和河北窪澱湖泊,多屬於這一類型;另一種是支流水

係受阻,泥沙在支流河口淤塞,使河水不能排入幹流

而壅水成湖,如淮河南岸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因霍

丘縣附近受堵而形成城東、城西兩湖;還有一種是河

流橫向擺動,在被廢棄的古河道上積水而成的湖泊,

如長江的黃古—九江—安慶—大通段沿江兩岸的湖

泊,以及東北地區嫩江、海拉爾河、烏爾遜河等沿岸

星羅棋布的鹹泡子,大多屬於這類成因。

在黃河幹流以南至徐州間的運河線上,有一連

串近南北向的狹長湖泊,這些湖泊沿魯南山區西側

斷層而分布,是公元1194年黃河南徙後,泗水下遊被

壅塞,水流宣泄不暢,瀦水而成的一係列湖泊,如南

四湖和洪澤湖等。

8海成湖

中國的海成湖分布於濱海衝積平原地區,它是

衝積平原與海灣沙洲封閉沿岸海灣所形成的湖泊,

台灣省西南岸的高雄港就是一個典型的海成澙湖,

湖岸曲折而海岸平直,湖泊長軸沿海岸線方向延伸。

這類湖泊在廣東、山東、河北等沿海均有分布,但規

模較小。然而中國最主要的海成湖,還是在海灣和河

流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古澙湖。太湖就是這樣形成

的。此外,風景如畫的杭州西湖,在數千年前還是與

錢塘江相通的一個淺海海灣,以後由於海潮與河流

所夾帶的泥沙不斷在海灣口附近沉積,使灣內海水

與大海逐漸分離,而接納地表、地下徑流,逐漸淡化,

方形成今日的西湖。

影響湖泊演變的主要因素

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

過程,湖泊亦不例外。湖泊形成之後,在彙集流域

來水的同時,也彙納了一定數量的泥沙。天長日久,

大量泥沙沉積於湖底,使原來湖岸陡峭、煙波浩瀚的

大湖逐漸向小型化演變,岸坡漸趨平緩,洲灘逐漸發

育,水域不斷縮小,湖盆日漸淺平,為各種大型水生

植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大型水生植物由沿岸向湖

心迅速蔓延,不僅加速了泥沙的淤積,而且水生植

物和其它生物殘體的不斷堆積,使湖泊向沼澤化發

展,走向自己的消亡階段。而分布在中國廣大內陸地

區的湖泊,其演變過程則有所不同。內陸湖區為典型

的大陸性氣候,幹旱少雨,蒸發強烈,時有勁風。因

此,風沙成為湖泊演變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物質

來源。再者,內陸湖泊不僅是流域內的聚水盆,也是

流域內的聚鹽盆,有大量鹽類隨徑流彙入湖中。由

於鹽分不斷積累,湖泊就會由淡水湖逐漸演變為鹹

水湖,進而演變為鹽湖。湖泊終因大量鹽類年複一

年地沉積而趨向消亡。

以上所述僅是中國湖泊演變的梗概。在湖泊演

變過程中,由於氣候的變化和新構造運動的影響,都

會引起湖泊水量平衡諸要素以及湖盆形態的變化,

直接或間接地導致湖泊消長。所以,湖泊的演變是

要經曆相當複雜和漫長的過程。人類大規模的經濟

活動,如築堤建閘、圍墾種植、漁業捕撈、罱泥積肥和

開采鹽類資源等,對湖泊的演變都會產生巨大的影

響,加速或延緩湖泊的消亡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