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而成的內陸湖泊。
長江中下遊所分布的洞庭湖、鄱陽湖和巢湖等,
因位於大地構造單元的轉折地帶,所以受構造差異
運動和新構造運動的影響顯著;但湖盆輪廓不及山
間斷陷盆地的湖泊明顯,它往往是斷層構造截斷山
係而形成的湖泊,一般與南北向斷裂構造活動的關
係密切。
此外,位於山西地台南緣、渭河地塹東段的運城
解池,它是由中條山北麓及峨眉台地南緣兩條平行
斷裂形成的地塹式構造湖。中俄國境上的興凱湖,是
遠東最大的淡水湖,它亦是在第三紀地殼陷落基礎
上形成的湖泊。
2火山口湖
在吉林省東南部中朝兩國邊境上,有一座風光
綺麗的高大山體,矗立在廣闊的熔岩高原上,這就是
世界著名的長白山。長白山區是中國典型的火山地
貌區域,在玄武岩高原與台地之上突起一座雄偉秀
麗的休火山——白頭山,在凹陷的火山錐頂部周圍,
環繞著16座高達2 50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形如盆狀
的火山口,已積水成湖,稱為白頭山天池。它是中國
目前已知的第一深湖,是鬆花江支流二道白河的源
頭。湖水主要來自天然降水和湖周岩層的裂隙水,年
水位常年無大變化,水溫較低,湖水偏堿性。據曆史
記載,有史以來白頭山火山口曾有過3次噴發(公元
1597、1668和1702年),最終形成為今日如此規模巨
大而雄偉的同心圓狀火山錐地貌景觀。
第四紀火山噴發時,在長白山區還形成另外一
些小型火山口湖,它們是長白山小天池和靖宇縣龍
崗火山群的6個小火山口湖。此外,在大興安嶺東麓
鄂溫克旗境內哈爾新火山群的奧內諾爾火山頂上也
有一個火山口湖。德都縣五大連池火山群的南格拉
球火山口,湖水較淺,已長滿苔蘚植物。台灣宜蘭平
原外的龜山島上,龜頭及龜尾也各有一個火山口湖。
雲南騰衝打鷹山和山西大同吳天寺火山,山上原來
都有火山口湖,後已被破壞而消失,唯騰衝大龍潭火
山口尚積水成湖。
3堰塞潮
中國堰塞湖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由火山噴發的
熔岩流攔截河穀而形成的,如東北的鏡泊湖、五大連
池和內蒙古的達裏諾爾等;另一類是由地震
或冰川、泥石流引起的山崩滑坡物質堵塞河床而形
成的,如藏東南的易貢錯、然烏錯和古鄉錯等。
火山堰塞湖在東北較為多見,而冰川或地震所
形成的堰塞湖在西藏東南部較為常見。1900年藏東
南波密縣因地震影響而發生特大泥石流,截斷了乍
龍曲,形成一個海拔2 159米、長16公裏、寬2公裏、深
25米、麵積23平方公裏的易貢錯;波密縣的古鄉錯是
1953年由冰川泥石流堵塞而成的。八宿縣200年前在
一條河流的右岸發生巨大山崩,堵截了河流的出口,
從而形成海拔3 800米、長26公裏、寬12公裏、麵積
為20平方公裏的然烏錯。
中國台灣省地震頻繁,1941年12月在嘉義東北
發生了一次強烈地震,引起山坡崩塌,濁水溪東流被
堵,在海拔380米處的溪流中,形成了一遭高100米的
天然堤壩,使河流中斷,10個月以後,聚集了上遊的
溪水,在天然堤以上形成一個麵積為66平方公裏、
深160米的堰塞湖。該湖形成不久,因天然堤壩被衝
開,湖泊隨即消亡。
4冰川湖
中國冰川湖多為山穀冰川所形成,湖泊位於較
高的海拔處。
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湖主要分布在念青唐古拉山
和喜馬拉雅山區,但多數是有出口的小湖,如藏南工
布江達縣的帕桑錯,是紮拉弄巴和鍾錯弄巴兩條古
冰川彙合後挖蝕成的槽穀,經冰川終磧封閉而成為
冰磧湖。它位居海拔3 460米處,長13公裏,寬2公裏,
深60米,麵積達26平方公裏。四川甘孜的新路海,係
冰蝕挖深、冰磧物阻塞河穀出口而形成的冰川湖,深
75米。
新疆境內的阿爾泰山、昆侖山和天山,亦有冰川
湖分布,它們大多是冰期前的構造穀地,在冰期時受
冰川強烈挖蝕,形成寬坦的槽穀。冰退時,槽穀受冰
磧壟阻塞形成長形湖泊,如阿爾泰山的喀拉斯湖就
屬於這一類型。在冰鬥上下串聯或冰磧疊置地區,還
發育有串珠狀冰川湖。此外,現代冰川的冰麵在衰
退過程中,由於冰舌的後退或消融,使冰舌部分的冰
麵地形趨於複雜,常形成大小不等、深淺不一的冰麵
湖。
5喀斯特湖
典型的喀斯特湖是由於碳酸鹽類地層經流水的
長期溶解產生了窪地或漏鬥,當這些窪地或漏鬥中
的落水洞被堵塞後,泉水流入其中而成為湖泊。這
類湖泊無一定排列方向,形狀或圓或橢圓,如由穀地
積水所成的湖泊也可呈長形。喀斯特湖麵積不大,
水一般不深。
中國喀斯特湖主要集中分布在喀斯特發育的
黔、桂、滇等省區。如貴州威寧的草海,原是個典型
的喀斯特盆地,公元1857年(清鹹豐七年)因暴雨引
起山洪暴發,洪水攜帶大量沙石阻塞了喀斯特盆地
的落水洞,經瀦水後才成為一個湖泊。該湖集水麵
積為190平方公裏,年入湖水量09億立方米,湖麵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