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有一顆行星以他命名?(1 / 2)

59有一顆行星以他命名

田家炳,一位八十八歲的香港老人,二十多年來,在大陸和港台,他共捐助一百三十所中學、八十餘所大學、四十多所小學、九所專業學校、九所幼兒園、一千一百五十間鄉村學校圖書室。迄今為止,他已累計捐資十億多港元用於中國的教育、醫療、交通等公益事業,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他還捐出了自己名下百分之八十的資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來自香港、連普通話都說不流利的老人,一個曾經是香港“人造革大王”,曾獲英女王榮譽獎章的“小本買賣的生意人”,比很多大陸居民更關心大陸。

顯然,教授、博士這些彰顯身份和學術成就的稱號,放在田家炳的身上,比放在那些賣弄學術、高高在上的一些“博士”“教授”的身上更恰如其分——他沒有多少文化,卻擁有眾多“博士”、“教授”的名譽稱號,因為他擁有成千上萬、越來越多的在“田家炳大樓”裏積累知識和智慧的學子們。

1993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將二二八六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在地球上,除了全世界的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沒有幾個人能夠看到、認識這顆星星,就如茫茫人海中,沒有幾個人認識田家炳一樣。

賣土起家的香江人

做小本生意的“阿炳”是在十八歲時闖南洋靠賣“土”發家的。

在父親四十八歲那年,田家炳出生,他是家裏唯一的男孩。老來得子的父親希望孩子能“彪炳百代”,為他取名“田家炳”。在田家炳十五歲時父親病逝。十六歲的少年阿炳輟學繼承家業。十八歲那年,具有家族冒險和創新血統的田家炳,決定漂洋過海尋求財富。

少年阿炳坐船由汕頭經香港,目的地是越南。他坐的是載重兩千多噸的貨船,在大海上,卻如一片飄零的樹葉。

田氏宗族在宋代從福建遷至梅州大埔縣,在韓江流域延續至今近八百載。在貧困的梅縣,田家是很富裕的家族,用田家炳的話說,“算是個有錢佬了。”

大埔是“瓷土之鄉”,大埔的鄉親甚至把陶瓷廠辦到了國外,但國外缺乏品質上乘的瓷土原料。

十八歲那年冬天,田家炳在越南西貢建立公司,開始了“賣土”生意。

“我們成本低很多,推銷很成功。”說起當年賺的第一桶金,田家炳很是自豪。

之後的幾十年,田家炳的事業越做越大。瓷土生意因為戰爭被迫中斷,田家炳轉戰印度尼西亞,投資橡膠工業。正當生意蒸蒸日上時,印度尼西亞反華排華的風潮令人心驚。1958年,田家炳舉家遷往香港。

田家炳在香港開始新的事業:生產人造革。他一幹就是近半個世紀,現在田氏家族已經是東南亞最大的人造革生產商。

慈善不一定就是錢,是心

田家炳的慈善事業是從香港開始的。

在自己的孩子還睡著擁擠的上下鋪時,田家炳就開始關心別人孩子的生活。1959年,他擔任香港新界最大的慈善機構博愛醫院的總理;1965年,他又出任香港華人最大的慈善機構東華三院的總理,參與推動社會福利工作。

在大陸改革開放以前,香港同胞、華僑並不是很受歡迎的人,他們往往會給親人和家鄉帶來“麻煩”。直到1979年後,田家炳才有機會到內地“做教育工作”。

1979年,田家炳最初的慈善捐款投到了家鄉大埔縣。修馬路、建橋梁、建第一所田家炳中學。到現在,北至黑龍江省,西到西藏、新疆,除了北京市,每個省份都星羅棋布著田家炳中學、小學、書院……

他深受父親玉瑚公的影響。“老人家、孤兒寡母來到我家,向我爸爸跪拜,感謝他的救濟,我想如果自己有點力量,能改善別人的生活,是很好的事情。”

如果非要探究田家炳做慈善的思想根源,恐怕是白費力氣——他對自己的行為沒有更多的語言概括,說得最多的是“我應該這樣做”。

從小讀書少,成為田先生最大的遺憾。他最樂意到經濟較差、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區去捐款。他覺得,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學,看到那麼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書可讀,是畢生最大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