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 1)

3

跟大周第二次見麵是在足足三個月後,也就是我的推理小說《地獄實驗樓》在《群文周刊》上發表不久,這部小說現在網上還有連載,有興趣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他打電話讓我到他的研究室去一趟,語氣十分粗暴。

“我真的不知道你是個這麼不負責任的人。”大周說著便把《群文周刊》甩在了我的麵前。

“你也看見了,看來反響不錯!”

“知道為什麼中國推理小說總是幹不過人家日本嗎?還不是你們這些作家總寫出這些違背常理的推理作品來讓讀者們失去了信心。”

“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自殺不是這個樣子的,自縊也不是像你描寫的這個樣子的。”

《地獄實驗樓》是以三個女大學生先後在大學上吊自殺為背景的故事,而真相其實是其中兩個女生是被第三個死者勒死後被偽裝成自殺的樣子,然後第三個死者再自殺,做成了三名死者連續自殺的假象,那是我當時十分得意的作品。

大周馬上給我指出了故事的硬傷:“如果是我,恐怕就不會采用縊殺這種愚蠢的殺人方式!”

“為什麼?”

“你難道都沒有搞清楚縊死和勒死的區別?”

“這二者有什麼不一樣嗎?”

大周顯然氣的不輕,“當然不一樣,縊死的概念是通過死者自身的重力,拉緊套在頸部的繩索,壓迫頸部的靜脈封閉,導致腦部的血液回轉,引起了缺氧致死。勒死是用繩索纏繞在死者脖頸上,壓迫呼吸道以至窒息死亡。雖然同屬於用繩索致人死亡的類型,但是在屍體的鑒定領域卻有著根本的不同。你難道會愚蠢到用雙手拉起繩子把死者吊起來,直到他咽氣嗎?”

實在是有些慚愧,我的小說中似乎一直在把這兩個概念混用。

“還有,這篇小說最大的硬傷就在於,第三個死者自縊後,雙腳懸空的情節,這點其實也很不現實。”

“哦?”

“我們在電視裏看到的那種把白綾掛到房梁上,踢翻椅子懸空的自縊方式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多見。最常見的自縊方式叫不完全縊死,你小說的背景是在一個物理實驗室中,在那樣的環境下,我覺得采用這種方式才合理。”

“不完全縊死?”

“嗯!就是在自縊的過程中,腳沒有完全離開地麵。”

“那怎麼可能死嗎?那樣不就變成他殺了嗎?”

大周搖了搖頭,從抽屜的檔案袋裏給我找出了一張相片,很恐怖!照片上一個女人跪在了煤氣灶上,而繩子就掛在煤氣管道上。

“這個女人是自殺無疑,這就是不完全縊死。因為使靜脈閉塞的重力隻需要1.5公斤,即便是人借助了地麵的支撐,與身體的重力抵消了一些,但剩餘的重力也足以使人致死了。”

“但是人都有求生的願望啊,就像你想把自己憋死,但是到最後還是會大喘兩口氣一樣。這樣的話,那個自縊的人不是可以隨時站起來,終止這樣的自殺行為嗎?”

“不會的,當人的腦部血管受阻而得不到足夠的氧氣的時候,便會很快失去意識,除非自殺者從一開始就放棄了自殺的念頭,否則在實施自縊後再想站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

被大周質疑了自己的作品,當時確實有些鬱悶。我似乎還想狡辯一下,但是好像那是自取其辱,便沒有再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