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身為普通人的覺悟(2 / 2)

武卓也不急,對兩人依舊是有問必答,甚至連王祿恩研製的各種方組,以及炮製調配方法都細細相告,可以說毫不私藏。

這種情況下,武卓好奇心大發的時候,兩人也實在不好意思再含糊。

尤其是孫長仙,年紀在那,完整的經曆了當時的各種變革。交遊廣泛,知道的隱情自然也多。

逐漸透漏出,原本國朝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但隨著方嶽的新學弟子們逐漸走入仕途,與舊有官僚在思維和施政方式上不斷衝突。

尤其是方嶽修訂新律,並主張政權下鄉。

此舉不但剝奪了權貴和上層人士的種種特權,還與地方大小宗族勢力對撞嚴重

這種情況下,方嶽又大力推廣新學,意圖在天下縣縣修建新式學堂,而且自掏腰包學雜全免。

為鼓勵農戶將家中孩童送入學堂,甚至還給出了減免賦稅的誘惑。

政令一經推出,農戶還沒做出反應,世家大族、寒門,甚至方嶽親手扶植起來的工商主全都炸了。

世家大族和寒門的立世根本,就是壟斷、占據教育資源,從而占據了朝廷從上到下超過七成的位置。

新興的工商主生活富足後,野心隨之而起。謀求保障的同時,也想發出自己的聲音。

而達到這一目的方式,除了合縱處於弱勢地位的寒門,就是重視自家教育,努力將優秀的子侄送入朝堂。

可方嶽的新政令一旦推開,教育將不再是稀缺資源。

試想農戶的後代都能進學,而且是日益在朝堂上占據上風的新學。若幹年後,朝堂真的就成了全天下人的朝堂。

所有既得利益者都在不滿,暗流也此時滋長。

於是,方嶽全家遊巴蜀的途中,狹長的山澗忽然崩裂,將他全家九口,外加隨從護衛共三百餘人,全都埋到了亂石下麵。

待挖出來時,隻活了一個九歲的幼女。

噩耗傳回長安,本就家族遺傳風疾的太宗急火攻心一病不起,在病床上連發十二道聖旨。

不論是世家寒門,還是工商大戶,隻要存疑與方嶽遇害有關,盡數抄家滅門。

天子一怒伏屍百萬,一時間承平了二十餘載的大唐,驟然掀起了一場從未有過的腥風血雨。

正值人心惶惶之際,太子李承道一夥兒,吳王李承德一夥兒,兩幫龍子龍孫先是蠢蠢欲動,而後直接見了血。

本就病危的太宗,大怒之下拚著最後一口氣把兩夥子侄殺的殺廢的廢。

老實的十一子李昂,也就是當今天子,憑白撿了個天大的便宜。

當今天子因母妃不受待見早早就藩,受到的教育以舊學為主。

在封地王府整日被一幫老學究圍著,聽盡了新學的惡評。

而且他作為藩王,權利利益皆遭到了新政的打壓和削弱。

太宗主政,方嶽權傾天下時,他一個不受待見的藩王隻能陪著小心逆來順受。

一招得勢坐到了九五之尊的位置上,大手一揮新學和新政很快變成了過街老鼠,繼而煙消雲散。

孫長仙隱晦的告訴武卓,王祿恩就是在那場風波中遭了暗算。

雖然運氣好保住了性命,卻不得不隱姓埋名在汝州專心研究醫道。

了解了那段塵封的舊事,武卓心裏著實突突的厲害。

很明顯,那個方嶽絕對是個穿越人士。

他看過不少穿越,作為年輕人,對主角在古近代各個時期大展拳腳,最終成就輝煌人生的經曆自然心馳神往。

之前確認了境況,驚恐的情緒堪堪穩定時,也曾隱隱約約的生出豪情。

而孫長仙的講述,猶如一記重錘結結實實的敲響了警鍾。

告訴他,千萬別拿古人當傻子,也千萬別高估自己一個普通人的能力。

在現代熟悉的環境中,都活成了一隻螻蟻,在古代完全陌生的世界裏,更是一條爬蟲。

世界自有規律,老老實實的利用自己的知識,努力活個富足隨心就好。

千萬別像方嶽,築起萬丈高樓又如何,還不是成了亂石下的一堆碎肉。

在長公主府老老實實的待了四天,李穎病情始終保持穩定,已無大礙。

濟坤一女的,好多武卓不方便的事情能幫上忙,孫長仙就顯得無用了。

於是,老頭很有眼色的主動告辭離開。

武卓相送的時候,剛好楊安達前來通知,德陽道長,也就是王祿恩明日下葬。

恩師入土,武卓自然必須要去的。

而且,誰也不好阻止。

轉過天天光將將放亮,長公主府外一隊兵卒趕到。

不多時,武卓在孫冒和上次那兩名護衛的陪同下,坐著便車從側門出府。

在兵卒的護衛下,踩著初升的晨曦,急匆匆的趕往秦山龍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