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可以通過單品配伍,大致判斷出藥理和藥性,但並不代表著這些藥物就是可用的。
中藥配伍講究相輔相成,很多藥物單品具有藥性,但兩種或多種混合後,藥性便會相衝甚至相逆。
中和了藥性還算好的,嚴重的甚至會變成毒藥害人命。
對這些禁忌比較完善的歸納,是唐後的五代十國時期,後蜀韓保昇的《蜀本草》。
在這部著作裏,他對《神農本草經》的配伍關係做了統計,其中包含了“相惡者六十種,相反者十八種”的細數整理。
武卓所處的這個時代,醫者們雖然掌握了一定的藥性衝惡,但完整全麵的統計卻沒有。
所以,用藥配伍時才會慎之又慎,從不敢輕易嚐試。
能變通的,也隻有根據病情,在現有成方的基礎上進行酌量增減。
就這一丁點的增減,也是經過了繁複的嚐試,甚至是親身自用,才敢用於病患。
像武卓說出的這些,將幾中各具功效的單品組到一起,看似有理的配伍,其實隨便找出一個隊藥理有所認知的人,半個晚上能寫出一大堆來。
但真正能不能用,有多大效果,到底是效用大還是毒性大,就隻有鬼知道了。
唯一還算值得認可的,就是武卓自稱已經在家畜動物身上試用過了。
而且,單從動物的藥後反應看,不但沒有明顯毒性,反倒是有所作用的。
這倒是多少給了在場醫者們一些信心。
這個東西對人的效果還要試,所以大家看過之後又討論了一陣便暫且放下。
武卓又拿出了幾道營養學課上,學到的食療方子。這些方子很大一部分時下已經有了,不過其中一道引起了眾人不小的興趣。
那就是蒜香幹貝湯。
準確的說,是其中“幹貝”和“紅酒”兩樣東西引得大家興起。
貝殼類食材,原本隻有海邊人吃。
當年瑞國公主持商業時,為促進內陸地區與沿海地區的貨物交流,才被做成“幹貝”推廣,從而逐漸走進高門大戶的餐桌。
至於藥用價值,還沒人研究過。
葡萄酒雖說已經流行了多年,但不可能有人知道,其對血管內壁有微弱的保護作用。
武卓沒法細說白藜蘆醇、蛋白質、氨基酸、鈣、磷、鐵這些微量元素。
隻能給出一個模糊的概念,頗費了些口舌,才大致給出了解釋。
討論了一陣吃的,一屋子人終於察覺到餓了。
於是張文仲一聲招呼,一幫人才轉至餐廳用飯。飯後又討論了一陣,直到鄰近子時才暫且停下。
早就過了宵禁的時間,一部分人留在張文仲家宿下,一部分去了同在修文訪的其它兩個醫者的家中借宿。
名醫大多不差錢,置辦的宅子大兩進都算是小的。三戶人家住下十幾個人,非常輕鬆寬裕。
眼下雖然已經宵禁,但一眾名醫在坊內行走。巡夜的軍士碰上也不敢開罪,甚至還得分出人手打燈籠護送。
畢竟,沒人敢拿自己和家人的小命開玩笑。
大夫,尤其是名醫,誰敢保沒有求到的一天,小來小去的都願意結份善緣。
轉過天一早,太醫署的人便來了,宣讀了吏部開出的正式任命,還給武卓送來了官衣。
原本屁大點兒個官兒,肯定得武卓自己去跑,不過這份任命可是天子親發的。
太醫署的人從上到下都不敢怠慢,昨天下午收到消息,第一時間就巴巴的跑好了手續,今天一早親自登門。
上官充分的表達出了善意,下屬自然不能端著。
穿上深綠色還有些肥大的官服,戴上有倆短翅的烏紗帽,武卓是既新奇又別扭。
不等他好好看看自己的扮相,就被張文仲帶著出門,乘上馬車直奔太醫署。
武卓這個皇上親自認命的官兒,除俸祿在公賬上走一下,差事用度一應所需都是內庫直撥。
所以,他對太醫署來說,其實就是掛了個名字。
還是那句話,能混進體製內,還混到了京官兒這個層次的人,沒有哪個是愣頭青或是傻子。
對於武卓這種沒有利益衝突,雖然年歲不大,但顯然前途無量的小子,太醫署的官僚們自然不會,也沒有必要拿捏開罪。
張文仲帶著武卓先拜訪了太醫令,一個瞅著能有七十多歲的老爺子。
又拜訪了幹等著接任太醫令的太醫丞,和其它幾個平級同僚,盡到禮數後又急匆匆的趕回家裏。
此刻張文仲的府上,昨日的一大幫人,已經再次彙聚,而且人數還要更多。
而今天要談的話題,和醫道醫理關係不大。
也是懵懂的武卓,根本就沒有考慮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