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不擔心,咱肚子裏有貨! 下(1 / 2)

久治不愈,或是治療無力的情況下,很多患者和家屬都會難以接受。

明知醫護已經盡力,依然心生埋怨,甚至是惡感、憎恨。

普通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坐擁天下的皇帝。

所以,接受任命時武卓就知道,皇帝老子嘴上說的好聽,但肯定沒耐性等上幾年甚至更久。

不過,他並不十分擔心。

針對輕度和病程較短的高血壓,他知道龍膽瀉肝丸和當歸龍薈丸兩個方組。

針對病情較重和病程較長的高血壓,他知道腦立清、清腦降壓片和杞菊地黃丸三種方組。

其實他還知道更多,隻是其它藥物中大多有化學藥物成份共同產生作用,或是主要作用。

單把中藥成份拎出來,效果要弱上很多。

而以上五種,則以中成藥成份為主。

就算添加了一定的化學製劑,比如β-環糊精,也隻是為了增強藥物的穩定性。

不過,武卓不能直接把知道的方組說出來。那樣的話,一定會招來大堆無法圓合的疑問。

所以,需要先給出一個鋪墊。

於是不急不緩的說:“我和師父進行實驗後,很多動物存活了下來。

雖然隻是些畜生,但畢竟為我們的研究遭了大罪。盡管有的虛弱,有的落了殘疾,卻不忍舍棄宰殺。

比如看門的幾條老狗,還有不少豬羊驢和兩匹騾子。

這些動物也許是身體受過損傷,也許是年歲大了,再加上常吃我和師父的剩飯,鹽攝入量長期過高。很多都出現了高血壓的症狀。

其中以狗和豬最為嚴重。

師父整日鑽研手術之道,我日常閑暇時,便在這些動物身上,做了一些藥物實驗。

通過這些實驗,得出了幾個有效的方組。

不過,這些方組畢竟隻是在豬狗身上做的實驗,如果用於人體,配伍計量方麵還需進一步完善。

這實在不是我所擅長的,隻能仰仗各位前輩、師兄費心了。”

一劑中藥成方的誕生是極其艱難的,不說普通醫者,就算是孫思邈那種幾百年才會誕生一位的神醫。

積累了一輩子,真正完成的也隻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本。其中很大一部分組方,還是完善前人的遺澤。

要是換個人說,在阿貓阿狗身上一番試驗後,便做出了方組,一屋子醫者恐怕秒秒鍾就會用吐沫把放屁之人淹死。

可對著武卓這個下巴沒毛的小輩,他們卻無法輕易下定論。

王祿恩師徒今日之成就,很大一部分都是從禽獸動物身上試驗得出的。

而且,武卓對醫理病理的認知和闡述,與傳統醫者截然不同。

但凡有所成就的醫者,都是謹慎的性格。

一時間還真不敢用自己固有的經驗,去做出對錯上的判斷。

武卓拜托的話也真不是客氣,現代中成藥的藥品說明書上,雖然按國家強製要求標明了組方,卻沒有單品藥物的配伍淨量。

拿常用的藥腦立清丸來說,武卓知道成份是磁石、赭石、珍珠母、半夏、酒曲、酒曲(炒)、牛膝、薄荷腦、冰片和豬膽汁十味藥物組成。

但也僅僅知道這些。

中藥配伍可不是知道成份,把東西搞來兌到一塊兒就完事兒了。

這十味藥各有計量不說,首先要分別泡製配伍,然後才能合為成藥。

就憑著武卓那點兒可憐的中醫基礎,和清風遺留的零散藥理知識。

就算把十味藥成堆的擺在他麵前,再給他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去實驗,也不一定能鼓搗出正確的配伍方法和計量來。

所以,他隻能給出組方。

至於剩下的,就要靠眼前這幫真正精於中醫中藥的醫者,來花心思投精力的完成了。

一番鋪墊後,武卓說出了五個方組。

張文仲馬上找來紙筆將五個方組寫下,然後一幫醫者便悶頭研究了起來。

隨著年代的發展,中藥的品類一直處於逐漸增長的狀態。單品藥物的藥性,也在這個過程中被逐漸完善、修正。

武卓給出的房子裏,磁石、牛膝、丹參、枸杞、菊花等很大一部分,在唐代本就是治療風疾的方組中常用的藥物。

隻是武卓給出的幾個方組裏,加入了清肝火、補腎氣,或是主明目、寧神氣的藥物,以及其它輔藥。

一幫醫者都是精通藥理之人,打眼一看就知道,幾個方子肯定不是白扯。

再詳觀看,很容易體味出五個方組的不同。

其中有的方子主清肝火、瀉濕熱、通便導滯,從配伍上看,藥性相對比較溫和平順。

有的方組鎮肝潛陽降逆,用藥要來的激烈很多。

還有的滋腎陰,清肝熱,主解暈煩躁,比較適合長病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