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1 / 3)

第八章

如何給嬰幼兒爽身祛痱

天氣炎熱帶來的麻煩

嬰幼兒皮膚上的痱子是怎樣生出來的呢?嬰幼兒皮膚發育不完善,角質層較薄,含水分較高,加之嬰幼兒免疫、體溫調節及皮膚脂分泌功能等不夠完善,天氣炎熱、出汗多、排泄不暢、汗液不斷刺激汗腺口,造成汁腺口發炎,嬰幼兒嬌嫩的皮膚上就生出了痱子。痱子是小兒熱天常見的一種皮膚病,胖嬰幼兒尤其易發病。

嬰幼兒夏季患痱子除與天氣炎熱和皮膚的生理特點有關外,與居住環境及衛生條件也有很大的關係。如室溫過高;室內的通風條件差;新生嬰幼兒蓋得過厚、包裹過嚴;嬰幼兒不經常洗澡等都可能是出痱子的誘因。

認識痱子的模樣

痱子最容易發生在嬰幼兒的麵部、頸部、軀幹、大腿內側、肘窩處。不同部位的汗腺導管閉塞,發生不同類型的痱子。在醫學上通常分為三種類型:

(1)晶痱(俗稱白痱子)新生兒、嬰幼兒大汗或暴曬之後亦可發生。表現為多數散發或簇集的、直徑為1~2毫米或更大的含有清液的表淺皰疹,易破,密集。分布在前額、頸部、胸背部及手臂屈側等處。無自覺症狀,往往1~2日內吸收留下薄薄的糠狀鱗屑。

(2)紅痱子(紅色汗疹)。多見於嬰幼兒及兒童。是汗液瀦留在真皮內發生的。突然發病,迅速增多,為紅色小丘疹或丘皰疹,散發或融合成片,分布在臉、頸、胸部及皮膚皺褶處,癢、灼熱和刺痛,嬰幼兒煩躁不安,遇熱後則症狀加重。

(3)膿痱子是在痱子頂有針尖大小淺表性小膿皰,以孤立、表淺和毛囊無關的粟粒膿皰為特點。小膿皰位於真皮內,以汗腺為中心,破後可繼發感染。常出現在嬰幼兒的頭皮、皮膚皺褶、四肢屈側或陰部。

上述三種類型,皆能繼發感染,特別是嬰幼兒的頭部繼發感染時形成小膿皰和癤腫,為痱毒。這是因為嬰幼兒好動,一旦有痱子時,由於皮膚的末梢神經受到刺激,有微痛和癢感,經常用不幹淨的手去搔抓,這就增加了感染細菌的機會,許多嬰幼兒在夏季長癤子,大都是由於這些原因引起的。

防治對策

如果嬰幼兒生了痱子,媽媽要知道怎樣幫助嬰幼兒解除煩惱,下麵介紹簡便易行的幾種方法:

(1)首先要清潔皮膚,然後可用各種痱子粉和爐甘石洗劑塗抹患處。可加入0.1%薄荷及1%樟腦。

(2)也可用各種止癢劑,可加氧化鋅、石炭酸及石灰水等,塗抹患處。

(3)35%~70%酒精對輕型痱子也有一定效果。

(4)為防痱子感染,可用蒼耳12克、白礬12克、馬齒莧12克,加水200毫升,煎20分鍾,放涼後清洗患處,每次5~10分鍾,每天早晚各1次,可以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5)油膏可使皮膚浸軟,妨礙汗液蒸發,切忌應用。也禁用熱水燙和堿性肥皂。

(6)已經出現痱毒時,上邊的這些辦法是沒有效果的,膿皰剛起的時候。可用碘酒搽局部。如果膿皰大了,在膿皰旁邊搽點酒精,殺死邊上的細菌,然後在膿皰上再搽些消炎膏或魚石脂油膏等。也可以用新鮮金銀花90克,甘草15克,加水兩大碗,煎取一碗,晝夜分3次服。

注意:千萬不要自己用手擠壓或挑開膿皰,並應及早到醫院就診,防止感染擴散或其他並發症的產生。

如何進行日常護理

皮膚護理:

(1)常洗澡,勤換衣,保持皮膚幹燥。洗澡時應該用溫水,不用肥皂,以減少刺激。如需要用時,可選用堿性小的嬰兒專用香皂。

(2)洗澡過程中有痱子的部位不要用力擦,以免擦破形成糜爛。

如何給嬰兒斷乳

不宜突然斷乳。那樣不利於嬰幼兒的身體健康,除非媽媽生了重病或必須遠離嬰幼兒。

應從嬰幼兒4~6個月起著手準備,教會嬰幼兒使用奶瓶、奶杯、小勺,讓嬰幼兒適應母乳以外的其他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