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寫在前麵
1997年3月,我自費去漠河觀看本世紀最後一次日全蝕。
我此行的目的有二:一是由於我父親一直在天文台工作,我從小耳濡目染,對此有著濃厚的興趣,實想一睹為快;二是我也想身體力行為青少年參與科普活動做個表率。我一直熱心於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我想,以我八十老翁之軀積極參加科學觀測活動,這一行動的本身或許就會對青少年產生一些影響,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情,帶動更多的青少年積極參與科學活動。
在漠河那個寒冷的邊地,我與同去的七位院士一起度過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幾個日夜。每天,除了觀測之外,我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為人們簽字留念。每天都有上百人手持專門為此次日蝕發行的紀念封或筆記本要求我們在上麵簽字。看到這裏麵有許多青少年和一些由父母帶領來的低齡孩子,我很高興。這正是我所期待的場麵,是我所希望看到的青少年熱愛科學、熱愛科學家的場麵。
3月7日這一天,我看到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姑娘擠在人群裏,手裏高高地舉著一個漂亮的日蝕紀念封。那小姑娘的臉興奮地泛著紅光,樣子十分迫切。我很感動地接過小姑娘手中的紀念封,格外認真地在上麵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就在這時,坐在我身邊的何澤慧院士笑著問小姑娘說:“小朋友,你為什麼要讓我們簽字呀?”看到我們幾個人都在笑眯眯地望這她,小姑娘毫不猶豫地朗聲答道:“媽媽說,有了你們的簽字,這個紀念封以後就值錢了!”
笑容一下子僵在了臉上,我手中的筆不由自主地顫抖了一下,停了下來。我望著麵前這個臉蛋象花朵般美麗的小姑娘,望著小姑娘手中那張我剛剛簽過字的紀念封,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我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一生的追求,竟被這個孩子用一個“錢”字而輕而易舉地簡化掉了!
當湖南少兒出版社約我寫我的故事時,我一下就想起了那個小姑娘。我想,我們這些過來人是應該多為孩子們做一點事情的。如果能讓孩子們從我們的故事中受到一點點啟發,如果能因此而使更多的孩子熱愛並去追求人類的科學事業,那該是一件多麼值得我們欣慰的事啊!
那一次觀看到的本世紀最後一次日全蝕的景象,我至今還記憶猶新:一輪黑黑的太陽漸漸塗滿天庭。但隻短短的幾分鍾後,太陽便頑強地從陰影後麵投射出一線光芒,那光芒一點一點地擴大著,越來越耀眼,越來越明亮,越來越溫暖。很快,陰影就在太陽的逼視下完全退卻了。一輪新鮮如初的太陽仍舊高昂著驕傲的頭顱,以不變的姿態為茫茫天宇擎舉著永不冥滅的光明。就在這時,我聽到身邊有一位年輕的教師在對孩子們說:“光,是宇宙之母,是人類的使者。因為有了光,人類才走到了今天!”
我笑了。無論如何,我對孩子們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