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王家僅存的男兒
在王家三個兒子當中,書讀得最好、最受祖父器重的就是我父親。
父親自幼聰穎,過目成誦,深得私塾先生和當地鄉紳文士的讚許,小小年紀在附近一帶就很有了些名氣。祖父過世時,父親年僅十六歲,但已考取了秀才。祖父的突然辭世,使父親飽經了世態炎涼。從前無憂無慮一心隻讀聖賢書的父親,終於通過家庭的變故看懂了這個世界,懂得了人必須自立自強於世的道理。父親在生活的重壓下突然成熟了,他決意要靠自己的力量擔起家庭的重負。祖父雖未教於父親經商之道,但畢竟留給了父親滿腹經倫、一屋詩書。憑著聞名鄉裏的優異學業,憑著文人墨客交口讚譽的名聲,父親以十六歲之身開設私塾,從此設帳授書,教訓蒙童,開始了自食其力、養家糊口的生活。
但窮於應付生計的父親,卻沒有忘卻祖父的遺願。他始終牢記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家訓,從未放棄過繼續學業的希望。親人們相繼去世後,父親沒有了牽掛,便毅然決然地告別了家鄉,隻身走上了求學之路。父親的求學之路是十分艱難的。他身無分文,碾轉在上海、泉州、潮州等地一邊做事一邊求學。
就在父親準備在科舉取仕的道路上繼續攀援的時候,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曾發動過一次又一次的侵華戰爭。雖然曆次都是以中國的失敗和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而告終,但每當硝煙散盡,朝野上下在經受過一陣驚嚇和經曆過一番爭吵之後,很快就會恢複老樣子。依舊是文恬武嘻、歌舞升平。而甲午戰爭則與以往大不相同。這場戰爭的對手不是英吉利,不是法蘭西,不是那些西方的龐然大物,而是曆來被中國人瞧不上眼的“小日本兒”!在甲午戰爭中,蕞爾日本竟“以寥寥數艦之舟師,區區數萬人之眾,一戰而剪我最親之藩屬,再戰而陪都動搖,三戰而奪我最堅之海口,四戰而威海之海軍喪矣”!此後簽訂的《馬關條約》,又是自鴉片戰爭以來割地麵積最大、賠款數額最多的一個條約。它的貪婪和苛刻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曆次不平等條約!因此,這場舉世震驚的黃海大海戰不僅徹底摧毀了北洋水師,摧毀了大清帝國的尊嚴,也摧毀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
父親曾對我說,是甲午戰爭的炮火驚醒了他,使他看清了清政府的昏庸無能,對腐朽僵化的封建製度徹底喪失了信心。是甲午戰爭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和憂患意識,使他對“國盛家興,國破家亡”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緊接著,此後在清末科舉場上連續發生的兩件事,又對父親的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一件是進士康有為棄官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