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祖父的丹桂
清末年間,在江蘇吳縣那個美麗的江南古城中,我們王家還算得上是個數得著的殷實人家。
我祖父是個很有眼光的商人,他經營了一個“王大元米行”。那時,米行的生意很好做,一年兩季,在收獲的時節把附近農家自種的稻穀收上來,再隨時賣給那些不靠耕種土地吃飯的人們,這其間的利潤足以使一大家子人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了。
祖父有三個兒子,我父親是最小的一個。按常理,祖父隻要守住這份家業,把米行經營好,再把其間的經營之道悉心傳與三個兒子,王家便可祖輩相襲、寢食無憂了。但身在商賈的祖父在思想深處卻似乎有著明顯的重學輕商的意識,他從不讓自己的兒子們沾染生意,也從不向他們傳授商家的經營之道。祖父似乎並不在乎兒子們能否承襲祖業,他最在乎的反倒是兒子們的學業。
三個兒子都在髫齡時就被祖父送進私塾讀書了。祖父在兒子們的身上寄托著極大的希望,他盼望他們之中能出秀才、舉人。他希望王家這個商賈之戶能在兒孫們的努力下最終變成書香門第。他希望王家的後人中將來能有人金榜題名,由學進仕,進而光宗耀祖。為此,祖父特意在王家的老宅中建了一個書齋,還親手在書齋前栽種了兩叢丹桂樹,取“折桂及第”的意思,鼓勵兒子們苦讀詩書,爭取功名。
那時,王家的書齋裏整日書聲朗朗、翰墨飄香。書齋外的桂樹抽枝吐綠、花蕊競放。閑暇時,祖父最喜歡站在桂樹下聽兒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喜歡看著兒子們在桂樹周圍嘻戲耍鬧。桂樹作為祖父意誌的象征,就這樣就在祖父期盼的目光中,在孩子們歡快的叫鬧聲中一天天長大了。
據說,那兩叢丹桂的確生得鬱鬱蔥蔥、枝繁葉茂。
但祖父卻突然辭世了。
至今,沒人說得出祖父辭世的確切原因,隻知道他死得非常突然,死前沒來得及對家業、妻兒進行一星半點的安排。因此,當祖父猝然撒手人圜之後,王家立刻如天塌地陷般地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我的祖母是個祖父在世時從不曾拋頭露麵的小腳女人,祖父去世之後,她強忍著喪偶之痛獨自艱難地支撐著局麵。待勉強處理完祖父的後事,祖母就因操勞過度而一病不起了。因為家中無人能接替祖父經營米行的生意,米行就此停業。不得已之下,最終隻得將米行清理變賣了。沒有了米行的收入,王家很快就坐吃山空,繼之而來的便是債台高築的日子。
父親說,那是他記憶中最為晦暗的一段日子。他親眼看到偌大一個王家傾刻間家財散盡,門庭冷落;親眼看到兄弟姐妹們衣食無著,祖母終日以淚洗麵;親眼看到祖父生意場上昔日的好友們一個個逐漸冷了臉子;親眼看到親戚們紛紛疏遠王家的妻兒寡母而惟恐避之不及……
此後的十幾年間,王家的衰敗落到了最低點。祖母淒然辭世,父親的一姐兩兄也相繼夭折。父親曾在一首詩中含淚描述王家當時的悲慘狀況:
戶庭冷落雀羅帳,
顛沛流離事反常。
並蒂花根方泣露,
驚寒雁字又分行。
一身以外孤無助,
十載之間兩悼亡。
丁口闔門凋落盡,
難將因果問穹蒼。
父親說,他永遠忘不了祖母彌留之際的情形。
窗外陰鬱的黃梅雨無休無止地下著,淒瀝地敲打著老宅那破舊的窗欞。祖母拉著父親的手,眼睛固執地望著窗外,嘴唇艱難地蠕動著。
父親俯下身,費力地辨認著祖母的聲音:“……切勿……自誤前……前程,莫忘考取……功名……”
循著祖母的目光向窗外望去,父親看到了祖父親手栽下的那兩叢丹桂,心中不由一驚——在王家一片衰敗的景象中,隻有那兩叢丹桂樹竟依然故我蓬蓬勃勃地生長著,吐著驚心動魄的新綠。
再回頭時,祖母已經闔上了雙目。這個深知丈夫心性的女人,在最後的彌留之際還掙紮著按照丈夫的意願,把那個對王家來說已經非常渺茫的囑托留給了這個王家僅存的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