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國“863”(1 / 1)

第七章 中國“863”

1986年3月3日,這封信順利地送達小平同誌手中。

3月5日,看過我們四位老科學家聯名簽署的《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之後,鄧小平當即作出批示:

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

小平同誌批示下達之後,國務院立刻會同有關部、委、院、所,組織了幾百名專家,進行了周密的調查論證。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製定出了我國的《高技術研究發展綱要》。

1986年11月18日,國務院正式發出了關於《高技術研究發展綱要》的通知。至此,一個麵向21世紀的中國戰略性高科技發展計劃正式公諸於世。

這個計劃根據我們提出的建議,采取了製定有限項目實行重點突破的方針,重點選擇那些對國力影響大的戰略性項目,強調項目的預研先導性、儲備性和帶動性,並按照鄧小平的指示,實行軍民結合,以民為主的原則。這是一個跟蹤國際水平、縮小國內外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在有優勢的高技術領域創新、解決國民經濟急需重大科技問題的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由於促成這個計劃的《建議》的提出和鄧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進行的,這個由科學家和政治家聯手推出的名字“863”一下就叫響了。

舉世矚目的“863計劃”就這樣誕生了。

十年後,1996年3月21日,北京的一家報紙在頭板醒目位置這樣向人們介紹著碩果累累的“863”:“863”使美國麥道公司與我們合作生產飛機機頭;

“863”使15000多種軍工產品轉為民用,增加產值上百億元;

“863”使衛星覆蓋率達國土的80%以上,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大大提高;

“863”使每位國民多得口糧25公斤;

“863”使中國人擁有“工業領先”的企業;

“863”使每個新生兒對乙型肝炎免疫;

“863”使共和國擁有向世界科技前沿衝擊的隊伍;

“863”在“九五”期間的實施將強有力地支持國民經濟的發展,到2010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將從1994年的8.3%增長到25%……

這就是“863”!

顯然,這家報紙是想用直觀的例子和更接近老百姓生活的描述來說明“863”。其實,“863”何止如此!

至1995年底,“863計劃”囊括的7個高技術領域中所選定的2800多個課題,已有1398項(占49.9%)完成並取得了成果鑒定。其中:550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占39.3%);475項已進入應用領域(占33.9%);133項已轉化為產品(占9.5%)。在參加“863計劃”的3萬人次科研人員中:有數百人被培養成為決策層次的專家,其中數十人已被接受為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同時還培養出博士後207人;博士1490人;碩士3868人。

這些,也許還不是“863”的全部。最重要的是,“863”把中國一下子推到了世界高科技競爭的起跑線上,她再一次點燃了中華民族的希望之光,她必將照亮我們中國人做了幾代的強國之夢!

每當談到我們這些人對“863計劃”所起的作用時,我總喜歡重複這句話:“我們隻是起到了一點催化劑的作用。”催化劑又稱“觸媒”,是一種為改變化學反應速度而加入的一種物質。但催化劑有一個重要的特性,就是它是有條件的。催化劑具有選擇性,它隻能使某一反應或某一類型的反應加速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講,再有效的社會催化劑在短見的政治家麵前也是無能為力的。應該說,我們是幸運的,我們有幸遇到了鄧小平,遇到了這個必將大寫在中國曆史上的優秀政治家。於是,科學思維與政治思維才有可能在同一個契合點上碰撞出火花,於是才有可能產生必將對我們國家長遠發展帶來重要影響的“863”計劃。我始終這樣認為,擁有鄧小平這樣的政治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