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與莒無視了身後太學生的呐喊聲,腳步不停,一路向最前麵的高台處行去。
劉嗣見到趙與莒手下侍衛的行為,猶豫著有心想說上幾句,但最終隻化成了一聲輕歎,終究沒有出聲。
一旁的袁韶饒有興趣地盯著一步步向此處走來的趙與莒,心中暗道,行了這討人嫌的活有接手的人了,至於說趙與莒會和太學生站在一邊的可能,袁韶根本不會去想。
在他看來,沂王雖然年少但性格沉穩,同時他也不缺乏智慧,可能在經驗上有所欠缺,但麵對這樣的大事,他相信趙與莒不會選錯邊站的。
趙與莒走到高台下方,出乎眾人的意料他沒有登上高台,實際上是趙與莒經過刺殺一事後實在是有些後怕,在他看來登上高台就成了明晃晃的把子,雖然他相信即便刺殺主使真的是官家,也絕不敢在這個時候動手。
看看下方慷慨激昂的民眾們,如果趙與莒真的在眾目睽睽下被刺殺了,那憤怒的學生和民眾真的有可能會踏平麗正門。
他站在下方衝周圍行禮的太學生和高台上的劉、袁二人一一回禮。
輕輕地咳嗽一聲,“感謝諸位為小王之事出頭。”
隨著趙與莒的話音落下,在戰場上早已形成默契的眾侍衛齊聲大喝重複著沂王的話。
數十人的齊聲高呼,即使站在後邊的人也能聽見沂王所說的話。
“但是,朝廷自有法度,此事已移交大理寺、刑部及臨安府詳查,還請大家莫要隨意聽信傳言,各自散了吧。”
隨著眾多侍衛大聲喊出這句話,人群中一陣嘩然,隨之四周響起竊竊私語之聲。
高台上的袁韶聞言後捏須微笑,看著一旁的劉嗣笑而不語。
而一旁的劉嗣臉上露出明顯的失望之色,按照後世的話說整個人身上的氣質從之前的自信演說家變得低氣壓起來。
他低著頭沉默不語,對下方仍在滔滔不絕地勸說著民眾的趙與莒失望之極。
片刻後,他開始喃喃自語,一旁的袁韶見狀皺起了眉頭,作為朝廷的官員他對劉嗣帶頭的這種裹挾民意的做法自然是厭惡的,但對劉嗣出於為國的忠心也是很讓他讚賞,不過是用錯了地方而已。
見到劉嗣的狀態不太對勁,袁韶輕輕用手碰了碰劉嗣,喃喃的低語聲驟然消失,劉嗣抬起頭來,雙目無神地看了一眼袁韶。
袁韶見狀擺出和藹的神色,淳淳開導道:“劉生,無須頹唐,袁某知你一片拳拳愛國之心,但國家朝廷自有法度,要符合法度禮儀才是。”
劉嗣麵無表情地看了一眼袁韶,再次低下了頭沉默不語,這行為極其失禮,袁韶見狀麵色一沉也放棄了對他的勸解,眯著眼睛,凝神傾聽著趙與莒的話。
“我與史相公之間絕未起過齟齬,此次京東路之勝確是有史相大力支持的,事後上書也隻不過為了避免軍情泄露罷了,還是不要牽強附會,隨意揣測為好,這樣豈不是寒了朝堂中為國為民袞袞諸公之心。”
隨著趙與莒最後一句話落下,場麵一時間變得有些靜默,許多太學生和民眾下意識地望向高台上的劉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