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院周報.pdf”
“這小子是誰?”
張吟懶散的靠在沙發上,左手枕在腦後,右手不時上劃著手機屏幕。看到突然收到的兩條消息,他沉思了一會兒,想不起來這個叫“愛做夢的耗子”的微信好友是何許人也。
通常情況下,他新加一個好友,會立刻將他的網絡昵稱改成備注名,以“報社-風日-張三”或“廣電-縣台-李四科長”的格式儲存。而像“愛做夢的耗子”這樣的純粹網名,大多是莫名其妙添加他的微商或遊戲裏的網友。
“風院周報?”
琢磨了十幾秒鍾,張吟終於想起風院周報是什麼來頭。上個月他到風州學院做采訪,碰到一個有誌於往傳媒方向發展的有趣學弟,互相交換了微信,當時比較忙,沒來得及備注,好像名字就叫什麼昊來著,和耗同音。
他打開微信,心裏不免嘟噥著:“這家夥的文章不去找自己學校的老師看,找我做什麼?”
《美味校園,歡樂開懷——記第六屆風院美食節》
“2020年4月,風州學院迎來了第六屆校園美食節。”
“為了培養……為了樹立……為了豐富……”
“上午一大早,食堂廣場上熱鬧非凡,到處洋溢著同學們的歡聲笑語……”
“廣場總共分成兩個部分,一邊由風州當地知名的餐飲機構組成,一邊是極具煙火氣息的地道小吃……”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校內區C22的小林麻辣燙……”
……
“中規中矩啊,一篇普普通通的校刊新聞稿。”
張吟飛快的瀏覽完整篇文章,沒覺得有什麼好指點的。
這類新聞稿的格式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對寫慣了這類文章的筆杆子來說,隻要把時間地點人物套進去就行,好像填空題一樣。文章開頭和結尾再抒發下正能量升華思想,加入一些排比句和媒體愛用的文學詞彙加強專業性,一篇熱騰騰的新聞稿便出爐了。
若是以他的造詣去寫,固然能寫的更好,但校園報刊的新聞稿這麼較真幹嘛,不都是濫竽充數的嗎?又不對外發行。
“誒,等等。”
張吟關閉pdf文檔,正準備不鹹不淡的誇獎學弟幾句,忽然想到了什麼,又重新打開文檔,翻到中間段落,仔細看了一遍小林麻辣燙五個字和文章末尾的圖片。
“這家夥不是在北山夜市上擺攤的嗎?怎麼大老遠跑到風州學院參加活動去了。”
他確定這篇文章裏讚揚的具有草根氣質的小林麻辣燙,跟他前些日子寫過的那個小林麻辣燙是同一家,一時覺得有些新奇。
張吟的那篇文章發表後不溫不火,並沒有引起多少關注,閱讀量隻有可憐的三位數,和他曆來的美食文章的數據差不多,漸漸把這段經曆拋在了腦後。要不是看到徐皓昊發的這篇文章,早就忘了有這回事。
“這小子還挺能折騰的。”
他給徐皓昊的這篇文章點了個讚,隨手轉發到了自己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