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門嶺怪談 第七章驢頭山人(1 / 3)

第二卷門嶺怪談 第七章驢頭山人

上飛劍

自古以來,天下有釋道儒三教,太上老君立了道教,釋迦牟尼祖師立下佛教,還有孔聖建立儒教,這儒教裏出聖人,佛教裏出菩薩,道教裏出仙家,可縱觀三教,儒教中無非是些平常的凡人,佛教過於清苦,隻有五行道術可學長生不死,變化無端。

單表道門中的一個人物,此人生在梁武帝在位之時,姓李名隱,家在長安城中,生來便好道術,卻不得其門而入,一直沒學到什麼真本事,但他廣聞博記,滿身武藝,加上容貌不凡,性格仁厚,時常急人所難仗義疏財,上至王公巨卿,下至販夫走卒,無不誠心結交,憑著祖業殷實,並不願為商做官勞碌度日,隻在家中賦閑。

卻說李隱年輕時,帶著一群仆從到山中騎射,當日李隱騎在馬上追逐獵物,他一手百步穿楊的好箭法,張開金雀雕弓,接連射翻了幾隻狐鹿,命仆人抬在馬後滿載而歸。

半路走到城外一處酒家,恰遇朔風卷來漫天鉛雲,紛紛揚揚降下一場大雪,李隱吩咐眾人停下歇腳,趁著這場雪吃兩杯酒暖暖身子,當即讓店家把鹿肉用瓦罐煮熟,泥爐燙酒。

李隱是豪傑襟懷,在店中坐定了,一邊飲酒一邊觀賞風雪,心裏正自感歎,忽聽店外一陣喧嘩,舉目一看,卻是一群村民綁著一個壯士,聲稱抓到了山賊,要送到城中領賞,李隱見那壯士雖然被捆得五花大綁,卻是長身玉立,龍眉鳳目,年紀不到三十,倒像一條好漢,便讓人攔住那些村民詢問究竟。

村民們都識得李隱,紛紛上前稟告李大官人,說是最近有一夥賊人在附近打家劫舍,搶奪財物,其時民風尚武,村民為了防備強人,專門在村外路口處挖了陷坑捕捉賊寇,合該這賊子倒黴,群賊在夜裏進村偷馬,結果別的賊人都趁亂逃了,隻有他連人帶馬掉進了陷坑,被村民拿撓鉤擒下,先是狠揍了一頓,然後繩捆索綁,準備送到城中交給官府發落。

李隱深知時下法度森嚴,捕到賊寇不問緣由,一概斬首,這漢子被送到城裏必死無疑,就問此人:“看閣下相貌堂堂,又有這般身量,為何要做草賊?”

那漢子被李隱這麼一問,也自羞愧不已,垂淚說自己姓聶名正,長於漠北,跟同夥到長安城中販馬,不想折光了本錢,一念之差上山做了草寇,如今被人擒住難逃一死,實在是追悔莫及。

李隱一時動了惻隱之心,覺得這漢子雖然是山賊,卻是被逼無奈,也沒做過殺人害命的勾當,這般被送到城中梟首示眾,未免死得太屈,於是取出一筆錢財送給那些村民,請他們放過此人,那些村民憑空得了一大筆錢,超出官府賞錢幾倍,更願意同李隱做個人情,當即將那漢子放了,自行回村去了。

聶正納頭拜倒,對李隱口稱恩公,說是救命之恩,恩同再造,雖是結草銜環,也難報此大恩於萬一。

此事對李隱而言無非舉手之勞,並不放在意下,隻勸告聶正,男子漢大丈夫為人,當直道而行,一邪不染,不能因為一時貧困,便自墜其誌,埋沒到草莽之中。

聶正深服其言,此後就當了李隱的一個家奴,鞍前馬後地追隨左右。

李隱卻不把聶正當奴仆看待,見此人精通騎射,有為將之才,就請來高手指點武藝兵法。

如此過了幾年,李隱舉薦聶正到邊疆做了一個軍官,臨別之時又送了馬匹盤纏,囑咐聶正好自為之,這軍中職位雖然低微,但憑你一身本事,到邊疆上必能一刀一槍積累戰功,久後圖個封妻蔭子,才不枉一世為人。

聶正心中感激無比,再次拜倒在地,給恩公磕了三個響頭,二人就此灑淚而別。

李隱胸中韜略和騎射之術,遠遠勝於聶正,但他對封王拜相之事不感興趣,依舊閑散在家。轉眼冬去春來,過了十載寒暑,李隱雖是家大業大,架不住他不做營生,結交朋友花起錢來真如流水一般,所謂坐吃山空,錢財再多也有見底的時候,後來終於過不下去了,全靠那些朋友幫襯著勉強度日,但朋友多也有朋友多的好處,何況其中不乏在朝中為官的,有人就給他謀了個官職。

李隱也不好意思依靠親朋好友過日子,隻得帶了老仆李忠,主仆二人輕裝簡行,離開長安城走馬上任。

半路遇上一支征戰歸來的大軍,李隱和老仆不敢衝撞,站在道旁觀看,隻見旌旗招展,刀槍如林,一位將軍騎在高頭駿馬上,在衛隊前呼後擁下走了過來,真個威風八麵,那將軍見了李隱,不禁“咦”了一聲,翻身下馬,快步走到近前,納頭拜倒:“恩公,想煞小人也!”

李隱心想自己可不認識帶這麼多軍隊的武將,仔細一看才瞧出是當年所救的聶正,也不禁又驚又喜。

聶正說此處不是講話之所,請恩公到城中敘談,隨即命人牽來馬匹,給李隱主仆騎乘,恭恭敬敬地迎到城中將軍府。

聶正當晚在府中大排宴席,款待李隱,賓主說起別來情由,俱是唏噓感慨,原來聶正自從到了軍中,便隨大軍征戰殺伐,這些年來出生入死,因戰功逐漸做了將軍,帶領麾下甲兵十萬,剛剛平定叛亂回來,因為一直忙於征戰,始終沒顧得上去探望李隱。

聶正說到這裏又下跪給李隱敬酒:“當年若非恩公搭救,聶正早已做了刀下之鬼,到死不過是一個山賊,哪裏還有今時今日。”

李隱忙把聶正扶起:“你如今已是帶甲十萬的將軍,我一介布衣怎敢受你跪拜,我親眼見到你揚威於萬軍之中,可真替你高興。”

聶正得知李隱也做了軍官,如今是要去走馬上任,心中更是歡喜,他說:“憑恩公之能,封王拜相也不為過,今後咱們同朝為官一殿稱臣,彼此有個照應。”

李隱急著要去赴任,聶正苦留不放,一連住了十幾天,一看實在留不住了,才裝了整整一大車金銀,帶人親自護送李隱出城,送出三十裏方回。

聶正回到府中,徑直走進後堂,把夫人竇氏喚來,說我前兩年射死過一隻斑斕猛虎,剝下了一張上好的虎皮,還有一匹西域番國的照夜獅子馬,這幾日太忙,竟忘了送給恩公,你趕緊準備好了,過兩天我命人給恩公送去。

聶正的妻子竇氏,是朝中巨卿之女,聶正平步青雲當了將軍,除了自身戰功之外,至少還有一半得益於娶了竇氏為妻。

竇氏聽聶正說完,不動聲色地說道:“夫君張口恩公閉口恩公,這些天金銀珠玉送了無數,如今又要送虎皮和寶馬,不知要送到幾時方休?”

聶正說:“夫人有所不知,我那恩公非同一般,當年我落草為寇,馬失前蹄掉進陷坑被擒,眼看要被人抓到長安城中斬首示眾,多虧恩公李隱仗義相救,不僅救了我這條命,還教我兵法韜略弓馬戰術,又舉薦我到邊疆為軍,要沒有這位恩公,哪有我聶正今天?古人言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這大恩大德,咱們傾家蕩產肝腦塗地也不足為報,送給恩公一些金銀馬匹,又算得了什麼?”

竇氏說夫君隻知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為報,卻不聞大恩不報之理?

聶正聞言一愣:“大恩不報?這是哪般道理?”

竇氏說正因為李隱對你的恩太大了,你送出金山銀山也償還不了,況且今後你和李隱同朝為官,他知道你早年做過山賊,萬一聲張出去,被外人知道了,你這輩子前程盡毀,再也別想有翻身的時日。

聶正聽到這驚出一身冷汗,覺得竇氏所言雖然不近人情,卻不是沒有道理,自己做過山賊的事一直深以為恥,如果讓外人知道了,這將軍之位必然不保。

竇氏沉下臉來低聲說:“無毒不丈夫,既然報答不了這場大恩,不如除之而後快,免得留下勾心債。”

聶正當時沒有說話,獨自想了整整一晚,早上兩眼血紅,終於狠下心腸,決定除掉李隱,跟夫人竇氏一商量,覺得這事不能明著做,而且李隱身手不俗,於是精挑細選,派遣了一夥武藝高強的心腹刺客,騎上快馬連夜追趕李隱。

李隱主仆帶著許多金銀,走到天色將晚,沒見到客棧,隻好在山野中的一處破廟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