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父母這件事 第一部分 第一節
第一部分
《您不會這樣做吧》
——如果你是錯的,那麼,你越努力,就會越糟!
一棵草、一束花,土生野長,也有它的風采;
要是落到不會種養的人手裏,卻要枯死。
一個孩子,沒有人管他、安排他的生活,
他從環境中自發地學習,未必不能成才;
但要是降生到不懂教育的父母家裏,
就會生出麻煩,甚至悲劇。
所以,不懂,就不要去教育。
如果你是錯的,你越努力,就會越糟!
《“外行”父母小檔案》
——喪失自我·盲目攀比·因小失大·無聊遊戲·紅白臉
如果說碰上一個高明的導演是演員的幸運,那麼生在一個開明的家庭則是孩子的福氣。在此,我從自己長期的家庭教育指導實踐中提取出一些“外行”父母的典型表現,並無貶低之意,隻希望能給家長朋友們提個醒。
一、“我們是不行了,就看你了,孩子!”
“外行”類型:喪失自我型。
“外行”分析:這樣的父母在價值觀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小誌做事,大誌做人”,一個人的機遇有好有壞,起點有高有低。但是,人的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及人的氣節和誌趣卻不是由具體的人生境遇而決定的。哪怕身處清貧,社會地位不高,你也照樣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一個有誌氣、有人格、有良知、有情趣的人。時運不濟卻心誌過人的父母,往往可以培養出非凡的子女。
孩子是父母人生的重要內容,但不是全部內容。把孩子的發展看作自己的唯一指望,是一種喪失自我的表現。這樣的家長往往對自己得過且過,對孩子卻患得患失、不斷催逼,最後卻隻會落得吃力不討好。
自我喪失感雖然是為人父母的自然心理,但它並不是健康的心理,應該加以克製。
類似言行:“孩子,我們全靠你了,你可要爭氣呀!”“你是我們全家人的希望”等。
二、“你看人家誰誰誰!”
“外行”類型:盲目攀比型。
“外行”分析:或許這是家長們最常說的一句話了,而這恰恰是孩子們最討厭的。這種比較對孩子價值觀的確立是一種極大的幹擾,對於孩子的自我評價係統也是一種破壞。這句話對孩子的危害主要在於:它打破了孩子的心理平衡,不利於孩子內心的自我悅納,容易讓孩子失去自信心。而對於家長來說,經常說這種話就證明他們的眼睛總盯在別人的孩子身上,人家進步了就著急,人家落後了就鬆一口氣。人家學鋼琴,也讓自己的孩子學鋼琴;人家練書法,也讓自己的孩子練書法,絲毫不顧自家孩子是否有這方麵的興趣和潛力,不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
這種盲目的攀比不僅造成了精力、時間的浪費,也造成了親子之間的抵觸情緒,簡直是有百弊而無一利。
類似言行:“你怎麼就不如他呢?出息點好不好?”等。
三、“小祖宗,算媽媽求你還不行嗎?”
“外行”類型:“卑躬屈膝”型。
“外行”分析:這會給一些孩子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不能給孩子以合理的是非標準,也不能培養孩子的自覺意識以及自製的能力。以乞求來管孩子,父母這種降低自己人格的言行還會讓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也不利於他良好的世界觀的形成。
類似言行:“姑奶奶,算你照顧我不行嗎?”“我求你了,爭氣點行不行?”等。
四、“我們又不是老師,又不是大學生。”
“外行”類型:妄自菲薄型。
“外行”分析:其實,文化水平並不是教育效果的決定因素,許多高知家庭也出現過問題子女,甚至教育悲劇。家長如果認為自己不行、自己沒有辦法,自然就不會去想辦法、動腦筋、長本事,結果在教育上就真的不行了。然後,還會為自己找台階下,說:“我早就說過我們不行的嘛。”
類似言行:“人家的爹媽多厲害,哪像咱們”等。